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江西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    滚动
2024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大会:以数智技术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04-23 15:50:58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钟薇责编:尹红燕

  日前,由浙江省教育厅支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浙江大学共同举办的“2024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大会”顺利举行。

2024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大会:以数智技术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_fororder_11

大会现场 供图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此次大会以“数智教育 引领未来”为主题,与会嘉宾共同探讨高等教育数字化的新质生态链、新质教育环境、新质生产力转化等议题,分享高校领域数字实践最新动态和经验成果,对进一步凝聚高校智慧共识,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做好高等教育内涵高质量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4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大会:以数智技术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_fororder_12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致辞 供图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在致辞中指出,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理应成为数字教育变革的引领者、先行者和创造者,主动超前布局,打造更加开放、更高质量、更有韧性的高等教育新生态。

  杜玉波强调,以数智技术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校要从四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推动数智技术融合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把知识传授、素质提升、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贯穿始终;二是释放数智技术发展潜能,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育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三是破除数据要素流动壁垒,从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高度系统规划、整体布局,不断完善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治理模式;四是塑造数字化赋能国际交流合作新形态,打造数字化旗舰项目,以中国为关照、以时代为关照,依托优势、着眼特色,差异化拓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路。

  近年来,浙江大学将教育数字化作为战略“先手棋”,创新开启了数字赋能教育教学改革、科研范式转型、治理体系变革的实践。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在致辞中表示,高校作为现代化人才培养、数字化理论研究和数字治理实践的主要阵地,是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要力量。面向未来,浙江大学期待与社会各界一道,致力于打造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大会品牌,集聚力量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加快构建多元协同、跨域合作的教育数字化生态圈,在探索数字时代教育新形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以数字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们要把握住数字技术对教育的深刻影响来推动高等教育的数字化发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宋毅在《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中介绍,元宇宙将虚拟化身引入教育场域,可生成真实度高、交互性强、操作边界实时反馈特点的新的资源,形成数据新方式。下一步要开发数字人、智能助教、AI学伴、智能学习陪练等教与学智能助手,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课程,帮助教师利用人工智能开展备课、学生学习行为分析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校长高翔,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信息学部主任陈纯,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等近30位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

  开幕式上同期举行了“高校治理体系中数字化能力发展指数研究”启动仪式和“教育数字化研究系列成果”发布仪式。

2024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大会:以数智技术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_fororder_13

教育数字化研究系列成果发布 供图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大会各环节分别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姜恩来、秘书长李楠、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朱慧、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学术与交流部主任高晓杰、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张光新等主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监事长、吉林省教育厅原党组书记、高校工委书记孙维杰,浙江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峰,国家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王启明,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何秀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电子科技大学校长胡俊,西南财经大学校长李永强,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陈子辰,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长、二级巡视员吕华等出席开幕式,来自全国近千所高校2800余位代表参会。(文 马海君 高成)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