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共宜春市委网信办主办的“非遗传承看宜春”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由中央、省、市重点新闻网站记者组成的采风团来到樟树,实地调研樟树非遗文化的技艺传承与发展。采风团一行来到樟树庆仁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车间里弥漫着浓浓的中药味儿,今年34岁的杨旭莹在切制白芍,切出的片片白芍厚度如纸张一般,令人称赞。
杨旭莹是樟树庆仁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樟帮”中药炮制技艺传承班的一员,她常常利用下班时间跟着老药工学习炮制技艺。传承班现有70多人,老中青结合,采用传帮带的形式保护传承中药炮制技艺。公司副总经理、樟树传统中药炮制技艺传承人张小波表示:“‘樟帮’文化底蕴深厚,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
江西省樟树市是享誉全国的中国药都,有1800多年中医药历史,享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盛誉。樟树独有的中药材炮制技艺,是老药工识药、制药智慧的结晶,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近年来,樟树市坚决贯彻中医药强省战略,突出中医药首位产业,大力推进“中国药都”振兴工程,按照“一手抓传统中医药的守正创新,一手抓现代生物医药的发展壮大”思路,强化政策集成,整合优势资源,全力推动医药产业优化升级。
灌装完毕后的樟树贡酒整齐排列在酒库 供图 樟树市委宣传部
与中药文化一样,樟树酒文化同样源远流长。樟树酒业始于商周,其源远流长的酿酒历史和文化,独特的地理区位与酿酒环境,以及传承1700余年的古法酿造技艺,取阁皂山之陶土、赣江之精华,造就了樟树贡酒“前浓、中清、后酱”的独特韵味。
采风团一行走进宜春市樟树贡酒业有限公司酿酒车间内,工人们熟练地按照古法工艺酿酒。粮山雾海中,工人们将发酵出池的糟醅与当地产的优质大米进行混拌,遵循“轻、松、薄、准、匀、平”的原则将拌粮酒醅装入甑中进行混蒸混吊,蒸馏出酒。
樟树剪纸艺术馆 供图 樟树市委宣传部
走进江西省樟树剪纸艺术馆,采风团一行看到精美的《锦绣三都》剪纸作品。该作品创作于2007年,展现了樟树市药、酒、盐、古、道、闲及自然风光,在构图上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内容丰富,画面宏伟。
樟树剪纸起源于吴城商文化晚期,吸收南北剪纸之长,兼顾阴刻、阳刻相交融的手法,形成剪刻相结合、千剪不断万剪相连的传统技艺,当地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用剪纸点缀墙壁、门窗,祈祷福寿。2010年,樟树剪纸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与其他传统剪纸不同,樟树剪纸可以根据主题进行创作,内容常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为樟树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陈杵保在保护传承这项技艺中不断摸索、推陈出新,先后创作大小作品2000余件,助力樟树剪纸文化走出江西,走向全国。
日前,“艺述辉煌 红动药都”樟树版画·剪纸·油画·摄影·书法作品云展在江西省樟树市图书馆举办。该展览汇集了樟树市版画院二十幅经典作品,以红色药都为轴线,生动再现樟树红色革命历史和药都精神,再现红色樟树的百年光辉历程。
樟树版画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期筑卫城的陶片纹样、商代吴城的青铜器图案、北宋阁皂山的墓石画像、明清时期的木版年画和清代石碑刻画《靠天吃饭图》等,都是樟树历史上留下来的珍贵版画遗产。近代以来,樟树版画迎来百花盛开的春天。现代的樟树版画,就是在这块古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壤上发展起来的,并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江西省级非遗项目名录(宜春版画)。
近年来,樟树市版画院在传承古法技艺的同时,积极探索“红色+非遗”版画创作新模式,把红色革命文化融入民间传统艺术,通过版画作品展和非遗进校园,推动新时代的红色非遗作品不断涌现。
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如今,在樟树市,非遗文化连接着过去与今朝,在传承中深植文化底蕴,在创新中感受时代伟力,进一步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的距离,增强了樟树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熠熠生辉。(文 钟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