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 曹雯芹:毛泽东生前读的最后一本书——洪迈与《容斋随笔》
来源:澎湃新闻  |  2024-05-28 16:40:23

朱虹 曹雯芹:毛泽东生前读的最后一本书——洪迈与《容斋随笔》

洪迈画像

  洪迈(1123—1202年),字景庐,号容斋,又号野处,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景德镇乐平)人,南宋著名爱国名臣洪皓(1088—1155年)的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宰执、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身为名门之后,生在诗书之家,洪迈最终留给历史的,是他凝结一生的所思所想所记。他笔耕不辍四十余年,完成皇皇巨著《容斋随笔》。《容斋随笔》分为《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74卷,1220则,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被誉为宋代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此书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笔记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历史考证、读书笔记、趣闻轶事,充满着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仿佛一位可以相伴一生、无话不谈的良师益友。早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主席就和《容斋随笔》结缘,从此相伴一生,甚至外出考察也要带在身边随时翻读。直至去世的前一天,他已经十分虚弱,还要别人为他代读《容斋随笔》7分钟,这部书也成为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中所读的最后一部书。

  学者气质

  洪迈是一粒读书的种子,幸运地落在了肥沃的土地上,从父亲到哥哥,从小便给他立下了孜孜不倦、著书立说的好榜样。父亲洪皓出使塞北十五年,全面考察金国的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经济社会、风土人情、礼仪制度、政治制度,写下史料《松漠纪闻》。哥哥洪适致仕后,隐居江西鄱阳,沉迷学问,著有《盘州文集》八十卷,收入《四库全书》。父亲兄长的影响,家庭氛围的熏陶,犹如充沛的阳光、空气、水和养分,让洪迈爱读书、善读书的天性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挥。他好比一块海绵,不断从书籍中汲取着营养,据说他小时候每天读书速度极快,无书不看,经史子集、野史趣闻,他都有所涉猎,而且过目不忘。

朱虹 曹雯芹:毛泽东生前读的最后一本书——洪迈与《容斋随笔》

洪皓雕塑

  绍兴十二年(1142年),洪迈和两个哥哥洪适、洪遵同到临安赴试博学鸿词科,洪遵高中“状元”,洪适中了“探花”,洪迈没有考中。但他没有灰心,通过努力,绍兴十五年(1145年),洪迈考中进士,授予官职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

  然而,由于父亲洪皓和当朝第一权臣秦桧关系紧张,洪家子弟不可能在仕途上得到很好地安排,父亲洪皓先是被贬官,然后被罢官,最后被流放。哥哥洪适也同样被弹劾罢免,洪迈则被贬为福州教授。

  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秦桧去世。

  面对无法把控的仕途,洪迈淡然处之。赋闲的日子里,他就陪伴在父兄身旁,畅游书海,穷古博今,他坚信,阴霾总会飘散,机会总会降临,只要有书可以读,身心皆自由,日子就是美好的。

  宦海沉浮

  绍兴二十五(1155年),父亲洪皓逝世于从流放之地广东英州内迁的途中,不久,把持朝政的秦桧去世。之后,洪迈兄弟们渐渐从官场复出。在中央朝廷,洪迈先后担任过起居舍人、秘书省校书郎,兼国史馆编修官、吏部员外郎等职务。这些职务,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文字驾驭能力要求极高,而这,恰恰是洪迈最拿手的。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年)六月,宋孝宗赵眘即位,想再次派使臣与金国和议。此时的金国,迎来了一代英主金世宗,安定繁荣,国力强大,宋孝宗虽有恢复中原的志向,却囿于时代的局限,无法作为。可想而知,要通过和议来实现南宋皇帝的意图,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洪迈毛遂自荐,慨然请行。他知道自己毫无把握,别的大臣都不愿去接这个烫手的山芋,父亲出使金国被扣留十五年的经历洪迈历历在目,可他没有只从个人利益考虑,他始终希望能为国家和百姓做一些事,于是他以翰林学士名义担任了祝贺金国国主金世宗登位的使臣,出使金国。

朱虹 曹雯芹:毛泽东生前读的最后一本书——洪迈与《容斋随笔》

南宋地图

  这次出使金国,注定以失败告终。到了金国都城燕京,洪迈要求以平等的礼节和金主相见,遭到了金人的拒绝,金人蛮横地把洪迈一行人关在使馆内,从早到晚,三天三夜不给饮食,三日后才得以见到金国君主。洪迈出使金国,没有取得实质成效,还差点像父亲一样被扣留。回到南宋后,御史张震弹劾洪迈“使金辱命”,他因此被罢官。

  隆兴二年(1164年),南宋与金国再次达成和议,史称“隆兴和议”,宋金两国又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洪迈则开启了他长期担任地方官的生涯。

  淳熙十一年(1184年),洪迈主政婺州,他向朝廷上奏,认为当务之急是兴修水利,解决水患。于是,他亲自制定方案,命令耕者出力,田主出谷,共修治八百三十七处公私塘堰和陂湖。驻扎在婺州的兵士军纪散漫,发给他们兵服,都想将衣服换成钱,官吏不准,士兵们就聚众在将领的寓所前吵闹,将领只好满足他们的要求。洪迈到任后,士兵们继续像过去一样闹事。洪迈当机立断,毫不畏惧,用计谋逮捕了带头闹事的四十八人,依法处置。众党仗着人多拦住洪迈的坐轿,洪迈厉声呵斥道:“他们是罪人,你们为什么要干预?”为了以儆效尤,洪迈下令杀死了首恶两人,其余的则处以鞭打等刑罚,这次再也没有士兵敢挑头闹事。事情报告到中央,皇帝十分赞许,道:“没想到书生临事也能通权达变。”特迁他为敷文阁待制。

朱虹 曹雯芹:毛泽东生前读的最后一本书——洪迈与《容斋随笔》

  第二年,洪迈奉诏入朝答对,在论述该如何做好淮东地区的军事部署时,他从地点的选择、城池的修筑、河道的利用、船只的建造、士兵的训练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皇上再一次嘉奖他,并将他从地方提拔到中央,任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同修国史。淳熙十三年(1186年),洪迈任翰林学士,参与将太祖和太宗以下八位皇帝共一百七十八年史事编成一书,向皇帝呈献《四朝帝纪》。

  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孝宗禅位,宋光宗赵惇登基为帝,改元绍熙。洪迈已是三朝老臣,他时任焕章阁学士、知绍兴府,到朝廷汇报工作。宋光宗说起绍兴缴纳绢帛的户数不清,影响了帝国的税收,洪迈当即表示尽力纠正。在他努力下,绍兴核实诡名挟户四万八千三百多户,所减少的绢帛以匹计,大略与户数相当。

  洪迈后期的政治生涯一直比较平顺,最后,他以端明殿学士身份退休,并在这年去世,终年八十岁,追赠光禄大夫,谥号“文敏”。

  《容斋随笔》

  真正让洪迈名垂青史的,不是他显赫的家世,不是他从政的功绩,而是他历时四十余年,为中华文明史留下的皇皇巨作《容斋随笔》。

  清代晓岚编撰《四库全书》时,给予了《容斋随笔》很高的评价,认为此书“辩证考据,颇为精确”,指出“南宋说部,终当以此为首焉。”

朱虹 曹雯芹:毛泽东生前读的最后一本书——洪迈与《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的巨大成功来自于洪迈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考究和写作,他爱书如命,读书写作成为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资治通鉴》他亲手写过三遍,可见洪迈的钻研精神。

  为什么给这部书取名为“随笔”呢?洪迈在《容斋随笔》的序言中作了解释:予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后先,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

  也就是说,在洪迈心目中,这部书就是他日常读书的心得体会,它并没有严密的体系,也没有恢弘的篇章,更不是一气呵成的绝学。它是一位阅尽人生的智者,是一位开口锦绣的学者,还是一位有趣不凡的朋友,读这部书,可以怡情,可以增智,可以享受,可以触碰岁月的体温,可以探究历史的奥妙,可以观察人生的百态。

  比如,《容斋随笔》中,洪迈就亲自考证过白居易究竟有多少个小妾?他一本正经地拿出白居易的诗歌:“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来举证说明,白居易不仅有樊素和小蛮,还有菱角、谷儿、红绡、紫绡等小妾。这样一本正经的八卦本领,也只有洪迈了。

朱虹 曹雯芹:毛泽东生前读的最后一本书——洪迈与《容斋随笔》

  他还在书中记录下对于世事的观察,当时拥有开封户口的人,科举考试容易中举。于是就有人钻制度的漏洞,千方百计拿到开封的户口,不惜认他人做父亲。洪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观察与揭露。

  《容斋随笔》还体现了洪迈严谨的治学精神。他在书中多次纠正了前人错误的注释,还收录了许多名言金句,如“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大而暗则多累,小而明则知分”“木将腐,蠹实生之;物将坏,虫实生之”等等。

  洪迈这部书在当时流传甚广,拥有极高的人气。一次,洪迈入宫拜见太上皇宋高宗,宋高宗特意谈起《容斋随笔》,并说“煞有好论。”这让洪迈又惊又喜:“书生遭遇,可谓至荣。”

  二百多年后,公元1498年,明代河南巡抚、监察御史姚瀚成了洪迈的粉丝:“此书可以劝人为善,可以戒人为恶;可使人欣喜,可使人惊愕;可以增广见闻,可以澄清谬误;可以消除怀疑,明确事理;对于世俗教化颇有裨益。”

  斗转星移,时间再过了五百年,《容斋随笔》又拥有了一位超级喜爱者——新中国开国领袖、一代伟人毛泽东。早在延安时期,他就开始在读《容斋随笔》了。1944年7月28日,毛泽东致函谢觉哉说:“《容斋随笔》换一函送上。”可见毛泽东对此书的珍爱。建国后,每次出京考察,毛泽东都要带上这位精神上的老朋友——《容斋随笔》。1976年9月8日5时50分,也就是在毛泽东去世前的最后一天,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他还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代读《容斋随笔》。可以说,这位老朋友一直陪伴到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朱虹 曹雯芹:毛泽东生前读的最后一本书——洪迈与《容斋随笔》

  除了《容斋随笔》,洪迈还著有《夷坚志》,这被认为是中国志怪小说的巅峰之作。

  洪迈一生最大的成功,就在于他从没有刻意去追求过成功!当他提笔开始《容斋随笔》的写作时,他从没有想过,要通过此书暴得大名,这纯粹源自于他内心深处的热爱与坚持。所以,他才会四十年如一日,一直坚持写作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这种热爱不是一团火、一阵风,不是一次怦然的心动,转瞬即逝的激情,这种热爱是山涧汩汩流淌的溪流,是一路向着大海的江河,日日夜夜,延绵不绝,最终,这份热爱注入了历史的星辰大海,让他和他的《容斋随笔》成为千百年来一代代读者的灵魂朋友。

  洪迈,不负此生!

编辑:钟薇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