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安源:党建“根系”深扎丹江 振兴“硕果”挂满枝头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5-02-11 18:24:55

  晨光熹微,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丹江街丹江村的乡村振兴实践拓展基地内已热闹起来。一群孩子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农田,准备开启一场农耕文化体验之旅;不远处,几位村民在为游客准备农家饭菜,阵阵炊烟升起,饭菜香气弥漫在空中……在丹江,产业兴、乡村美、村风正的愿景正在照进现实,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探索。

  产业花开 家门口端“金饭碗”

江西安源:党建“根系”深扎丹江 振兴“硕果”挂满枝头

生态市民农园 摄影 黎志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丹江街秉持着党建引领、全员参与的理念,以“村党委+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丹江村的前景合作社,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养、渔业,而是摇身一变,成为融合多业态的发展引擎,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发展了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结合“绿色+农文旅”理念,丹江村深入挖掘特色,建设了乡村振兴实践拓展基地、市民农园、优质林果采摘园、垂钓园等,曾被撂荒的坡地,如今却成了融合农耕体验、户外拓展的网红打卡地。

  沿着乡间小路前行,市民农园内生机勃勃,城里的上班族周末会来到这里认领一块土地,体验播种与收获的快乐;再往前走,优质林果采摘园里,红彤彤的果子挂满枝头,引得游客纷纷驻足采摘;垂钓园里,水面波光粼粼,垂钓者悠然自得。依托这些特色产业,村里的民宿和农家乐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村民周绍华原本在外打工,如今回到家乡,在乡村振兴实践拓展基地找到了工作。他笑着说:“以前在外漂泊,心里总不踏实。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收入稳定,还能看着孩子长大,照顾老人,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一场由党组织引领的乡村振兴实践,正悄然改变着赣西热土上的乡村命运。

  环境蝶变 乡村颜值“节节高”

江西安源:党建“根系”深扎丹江 振兴“硕果”挂满枝头

安源湖彩虹步道 摄影 黎志

  沿着安源湖彩虹步道漫步,退休教师张美云一边忍不住掏出手机拍摄着周围的美景,一边不时发出赞叹:“太美了!简直是一步一景,景景动人。”观景台、休闲小广场、帐篷营地、生态停车场、露营拓展区,一个不落地被她摄入手机中。“五年前这里还是臭水塘,现在成了生态会客厅了。”她点开相册对比,曾经垃圾堆积的滩涂,如今变身湿地公园,岸边芦苇丛中藏着观鸟屋,木栈道串起亲水平台……

  丹江街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切入点,坚持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引导党员干部在基层治理中主动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厕所革命”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引导群众牢固树立“环境整治人人参与”的意识,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江西安源:党建“根系”深扎丹江 振兴“硕果”挂满枝头

改厕施工现场 摄影 黎志

  踏入丹江街联星村,平坦的柏油路像是一条黑色丝带,蜿蜒在农家之间。“村里原来的道路雨天泥泞,晴天黄沙飞舞,地上垃圾遍地。现在,道路干干净净,地上掉了一张纸都有人捡起来放到垃圾桶中。村庄亮化、绿化建设、旱厕改造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居住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说起村里的变化,联星村村民充满了自豪。

  三年间,村里完成12公里污水管网改造,家家户户用上三格式生态厕所,废弃打谷场变身五人制足球场。保洁员王大姐说:“现在连三岁娃都知道垃圾分类,积分能换酱油呢!”

  乡风润心 文明新风“拂满村”

江西安源:党建“根系”深扎丹江 振兴“硕果”挂满枝头

丹江街常态化开展“文明新风”评选活动 摄影 黎志

  傍晚的丹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村民正围着看“移风易俗”情景剧,墙上的“红黑榜”格外醒目。

  丹江村乡贤理事会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将红白事公约写进村规民约,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庆事宜不办”等文明新风,有效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陋习,推出的《新乡约十二条》成了村民“小红书”:喜事新办不超过15桌,白事取消扎纸马,考上大学不办“谢师宴”改开读书会等。

  此外,丹江街还常态化开展“文明新风”评选活动,评选出“文明家庭”“卫生家庭”等进行公开表彰,使群众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促进文明乡风建设。道德积分超市里,村民用志愿服务时长兑换生活用品;“星级文明户”门牌成了婚恋市场的金字招牌。

  产业兴旺带来了富足的生活,环境整治打造了宜居的家园,乡风文明塑造了和谐的氛围。“我们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加油干、奋力跑,以生态宜居为底色,以乡风文明为韵味,以产业兴旺为内核,让强村富民的图景更加壮美,村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展望未来,丹江街党委书记欧阳耀波信心满怀。(文 周潇潇 彭婉婷)

编辑:钟薇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