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穿透薄雾,为鄱阳湖镀上一层金边,一群白鹤正以优雅的弧线掠过水面,翅尖激起的涟漪中,倒映着守护它们的人间温情。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亚洲最大候鸟越冬地,这片湿地每年迎来数70多万只越冬候鸟。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鄱阳湖保护区”),跨越地域、凝聚科技与人文的候鸟守护行动,正年复一年书写着生态中国的温暖篇章。
鄱阳湖上空展翅翱翔的白鹤 摄影 刘观华
三方联勤:构筑生命救援的立体网络
2024年11月的一个清晨,鄱阳湖畔的吴城保护站迎来一位特殊的“归客”——灰鹤“吴山”。这只佩戴着卫星追踪器的鸟儿精准降落在熟悉的湖滩,与同伴们发出欢快的鸣叫。工作人员通过监测数据惊喜发现,它刚完成从蒙古国繁殖地到鄱阳湖的2000余公里迁徙,而两年前,它还曾是农田里那只翅膀低垂、奄奄一息的“伤鸟”。
时光倒回至2022年深秋,永修县荷溪村村民在农田中发现一只蜷缩的“大鸟”。接到报警后,永修县公安局水上派出所立即启动响应,警车与鄱阳湖保护区吴城保护站的救护车辆同时出发,将伤鸟送达救助中心。吴城卫生院的医护人员立即开展“鸟类急诊”:体温监测、血液检测、X光扫描……确诊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因长途迁徙导致体能衰竭。
在救助中心,“吴山”享受着定制化护理:营养的高蛋白饲料、每日的康复训练、密切的观察。2024年4月,当它佩戴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供的卫星追踪器展翅北上时,监测屏上的光点宛如一颗跳动的生命信号,穿越河南、河北、内蒙古,最终在蒙古国草原定格——那是它的繁殖地。同年11月,“吴山”如期南归,用往返万里的迁徙轨迹,印证着救援机制的成功。
鄱阳湖区多方共同救治灰鹤 摄影 王小龙
“候鸟救护三方联勤机制”,这个由保护站、公安、医疗三方构建的生命通道,正是“吴山”重生的关键。通过建立24小时联动热线、制定标准化救护流程,该机制实现了“发现—响应—救治—放归”的闭环管理。
“每一次救援都是与时间的赛跑。”吴城保护站站长唐超群感慨道,“公安的快速转运、医疗的专业支持、保护站的后续照料,缺一不可。”当“吴山”在湖滩上与同伴嬉戏时,它身后的三方联勤机制,正如同一张严密的保护网,守护着更多候鸟的迁徙之路。
科技赋能:让智慧成为生态守护的“千里眼”
2024年5月,鄱阳湖迎来梅雨季,在保护区监控中心的智慧管理平台上,大汊湖东洲头的画面突然跳出红色预警:一只白鹤幼鸟被困在即将被淹没的草洲上,翅膀受伤,正徒劳地扑腾着。
科技救援随即启动。平台通过近30处湖区监控设施,锁定幼鸟位置,并结合鸟类行为数据库,模拟出最佳救援路径。巡护员携带无人机、长柄网兜等装备,在AI导航指引下穿越沼泽,仅用28分钟便将幼鸟救起。这只被命名为“逐浪”的幼鸟,右翅初级飞羽骨折,若未及时救助,可能因溺水或体力衰竭死亡。
在救助中心的“鸟类康复病房”,工作人员为“逐浪”制定了康复计划,每日定时喂食、换药。200天后,当它佩戴着卫星追踪器重返湿地时,其已完全康复并具备野外生存能力。而此时,卫星追踪器和智慧管理平台已累计记录它的活动点位信息近千条,为白鹤种群研究提供了珍贵数据。
保护区工作人员为受伤东方白鹳输液 供图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智慧管理平台是我们的‘生态大脑’。”保护区科研科科长余定坤介绍,该平台整合了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可实时监测湖区水质、气象、植被、鸟类分布等20余项指标。
科技的温度,更体现在对生命细节的关怀。当“逐浪”在监测屏上的光点再次闪烁时,巡护员们知道,这不仅是一只鸟儿的重生,更是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正如余定坤所说:“每一秒的提前发现,都可以改写一只候鸟的命运。”
社会共治:全民参与的生态守护同心圆
2024年11月,都昌县周溪镇村民李大叔在草滩上发现一只羽翼沾满淤泥的小天鹅。他熟练地拨通保护区都昌站的电话,不到半小时,巡护车与都昌县鄱阳湖野生动物救护协会的志愿者已抵达现场。
这场救援如同精密的接力赛:志愿者用保温箱稳住小天鹅体温,医护人员快速完成补液和营养支持,保护区工作人员同步记录伤情。经诊断,小天鹅因体力不支导致肠胃功能紊乱,需住院观察。17天后,当它在周溪水域重新展翅时,围观的村民中响起阵阵掌声——这是他们亲手守护的生命奇迹。
在鄱阳湖,这样的场景早已成为常态。从“政府主导”到“全民行动”,保护区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保护网络。多年来,活跃在湖区一线的志愿组织和护鸟志愿者始终是生态保护的重要补充力量。鄱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联合保护委员会建立的评估体系,通过定期表扬在候鸟保护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为民间志愿力量注入持久动能。都昌县鄱阳湖野生动物救护协会常年开展湖区巡护,西源乡通过“村民护鸟公约”凝聚保护共识,鄱阳县摄影家协会用生态影像传播保护理念。
鄱阳湖保护区工作人员为即将放飞的白鹤做健康检查及环志工作 摄影 王小龙
生态保护的红利,正反哺着湖区发展。曾经以捕鱼为生的村民,如今转型为护鸟员或生态导游;当地人祖祖辈辈捕鱼为业的吴城镇依托候鸟生态游,吸引着各地游客慕名“打卡”;“人鸟争食”的矛盾,正转化为“人护鸟、鸟兴村”的良性循环。正如志愿者陈大姐所说:“看着候鸟年年回来,就像看着自家的孩子回家,这份责任,我们心甘情愿扛起来。”
当小天鹅的翅膀拍打出粼粼波光,岸边的护鸟员、志愿者、村民们相视而笑——这是全民守护的勋章,更是生态自觉的注脚。
传承接力:四十年如一日的生态坚守
2023年寒冬,湖口站巡护员余锦平在湿地发现一只东方白鹳。它翅膀断裂,体温低于正常水平,生命体征微弱。余锦平立即将其抱回救助站,并联系专业救护机构,连续72小时寸步不离,为其做好输液、保暖、喂食等救治措施,三天三夜的悉心守护终于让东方白鹳重获生机。
这场与死神的较量,是保护区四十年守护史的缩影。自1983年成立以来,鄱阳湖保护区已累计救助白鹤、东方白鹳、小天鹅等数千只珍稀鸟类。护鸟员们不仅是巡护者,更是“鸟类医生”:从最初跟着野生动物专家学习简单包扎,到如今掌握骨折固定等专业技能,他们用岁月沉淀出一套“生命救护手册”。
清晨的巡护船上,“老带新”的场景已成传统。59岁的老巡护员王小龙指着远处的草洲,向“95后”的新人钟亮讲述往事:“当年,我们为了救助一只受伤白鹤,在泥泞里摔了多少跟头……”钟亮一边调试无人机,一边将这些故事记在工作日志里。如今,保护区的巡护装备从摩托车升级为“水陆空立体网络”:无人机每日巡航,巡逻船配备高倍望远镜,智能巡护系统实时记录轨迹,但不变的,是护鸟人对生命的敬畏。
保护区工作人员为受伤白鹤检查伤情 供图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十年传承,亦是生态理念的升级。从“被动救护”到“主动监测”,从“单一保护”到“系统治理”,保护区正以更科学的姿态守护湿地:采取碟形湖生境异质化修复措施,探索白鹤重要“口粮”刺苦草种源培育技术,开展候鸟疫源疫病监测……
当东方白鹳在次年春天准时北迁,余锦平望着它远去的方向:“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一只鸟,更是人与自然的约定。”
夕阳为鄱阳湖披上金色纱衣,成群的候鸟正排成人字队,掠过天际。“吴山”的卫星信号显示,它已开始新一轮觅食;“逐浪”在草洲上练习俯冲,为北迁储备力量;小天鹅们在志愿者的监护下,正分批踏上迁徙之路;而东方白鹳的光点,已闪烁在西伯利亚的上空。
从三方联勤的生命救援,到科技赋能的智慧守护;从全民参与的共治格局,到代代相传的生态坚守,鄱阳湖的候鸟救助故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更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缩影。当每年10月的第一群候鸟划破长空,这片湿地用四十年如一日的温暖守望,向世界证明:人类与自然,本可如此和谐共生。
候鸟的迁徙路,也是人类的文明路。在鄱阳湖的波光里,每一只振翅的鸟儿,都是生态中国最灵动的注脚。(文 侯雨琪 钟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