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公路在青山绿水间蜿蜒,不仅连接着村落与城市,更串联起风景与产业、传统与现代,让“中国最美乡村”焕发出时代新韵。
清晨,婺源县江湾镇,G237国道上的车辆渐渐增多。沿途的观景台上,早已站满了等待拍摄晨雾与日出的人们。“二十多年前,这还是条坑洼泥路,如今每天有上百辆旅游车从家门口经过。”当地村民笑着算了一笔账:“我家改造的民宿旺季每天收入超千元,去年全家纯收入突破20万元。”
这样的“幸福账”,正是婺源国省干线公路为最美乡村“强筋健骨”的生动写照。
公路+旅游:从“过境通道”到“经济长廊”
在江湾服务区,婺源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江金宜指着墙上的路网图介绍:“我们按照‘管养一条公路、促进一方旅游、振兴一地经济’的理念,打造‘生态路、旅游路、致富路’。”
S303浙临线婺源县浙源段
“十四五”期间,婺源投资12.74亿元,建成G237、G351城区绕城一级公路28.35公里,S303浙源岭脚至凤山段省际出口通道10.56公里,彻底打通全域旅游“动脉”。
如今,畅通的路网辐射带动沿线产业园区、景区和乡村一体化发展,让婺源从“美丽风景”真正走向“美丽经济”。
“四通八达的交通环境,形成了全县‘半小时通达圈’。”目前,婺源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管养国省干线公路272.893公里,涵盖2条国道117.425公里、3条省道155.468公里。
S302紫曲线婺源段兴起“摩旅”潮
值得一提的是,“95联盟大道”绘就路旅融合新样板,国省公路蜿蜒山水之间,45公里漫游绿道衔接村落与景区,21个观景台和公路驿站点缀沿线。“司机之家”提供热水、图书角等暖心服务,61公里彩色路肩更成为游客眼中的“最美风景”和网红打卡地。
公路+生态:从“山水绿道”到“幸福画廊”
沿着婺源G237行驶,公路两侧“四季花廊”令人目不暇接:春有杜鹃、夏有紫薇、秋有红枫、冬有茶梅。
养护工人们正在烈日下忙碌着,开展日常保洁、小修养护和路域环境整治工作 供图 婺源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据悉,婺源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在打造“畅安舒美”路和“慢游绿道”过程中,沿线栽植景观树木,依照“四季有花”理念提升绿化品质,使公路成为“山水林田湖、城镇乡村景”的纽带。
除了“植绿”,更要“护绿”。该中心坚持低碳环保养护,在路肩边坡栽花种草、定期修整,禁用除草剂,减少污染,提升公路形象与出行体验。
生态改善的背后是民生的提升。2024年监测显示,婺源国省道沿线PM2.5浓度较2020年下降18%,生物多样性增加12种。“现在白鹭都回来筑巢了。”当地摄影爱好者展示迁徙季拍摄的“万鸟齐飞图”,赢得无数赞叹。
在察关村,“自然为师”研学创始人周江长期关注婺源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婺源的公路建设没有破坏自然,反而成了风景的一部分。”他说,“比如察关这一带,公路沿山势蜿蜒,与古桥、村落、流水相映成趣,甚至本身就成了摄影创作的对象。”
公路+产业:从“靠山吃山”到“点山成金”
“公路通,百业兴。”交通改善不仅带来便利,更激活了产业。
在G237济宁线旁的花筑·婺源水路山居民宿,老板汪红梅深切感受到交通改善带来的变化。“婺源的公路不仅是交通通道,更是旅游体验的一部分。”她说,“很多客人就是沿着‘95联盟大道’一路自驾或骑行来到我们这里。路面平整、风景优美,沿途的观景台和服务区也成了他们停留打卡的点,真正实现了‘路景融合’,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客源。”
沿G351台小线,30余家物流企业聚集形成“快递小镇”,山茶油、皇菊、茶叶等特产实现48小时直送长三角。婺源县国省干线沿线涌现500余家民宿、20多个特色研学基地,形成“交通+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带动旅游从业超8万人,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
公路+服务:从“停车歇脚”到“旅行社区”
在江湾服务区,房车旅行者张先生对这里的设施赞不绝口:“婺源的服务区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个歇脚的地方,更像是一个功能完备的‘旅行社区’。”
江湾服务区 摄影 汪婕
“房车专用水电接口接驳非常方便,就像给房车提供了一个‘移动的家’。还有超级充电桩,充电速度快,很适合新能源车辆。另外,露营帐篷区也设计得很温馨,适合喜欢户外露营的游客。”张先生说。
这些服务设施的建设,正是婺源公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据统计,婺源国省干线沿线已建成21个观景台和公路驿站,61公里彩色路肩成为网红打卡地,“司机之家”提供热水、图书角等暖心服务,日均服务超过500人次。
如今,车轮驶过平坦的沥青路面,一幅“路畅、景美、业兴、民富”的新画卷,正在这片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土地上徐徐展开。婺源的实践充分证明,高质量的公路网络不仅是连接地域的交通动脉,更是驱动乡村振兴、赋能美好生活的幸福纽带。(文 汪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