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养殖历史,从林间珍禽到百亿产业;科技赋能与文化传承,让“白凤仙子”飞出富民新路。9月17日下午,“高质量发展中国行·焕新江西”专题活动调研团走进吉安市泰和县,在这片有着深厚红色底蕴的土地上,探寻一只乌鸡背后的产业振兴故事。
武山脚下:千年乌鸡的现代蜕变
泰和县马市镇汪陂村,武山脚下,清澈的武山湖依村而过。这里是中国泰和乌鸡的发源地,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养殖历史。当地流传着“不饮武山水,不是武山鸡”的说法,特有的水体和土壤中丰富的磷、钾、钙等营养成分,孕育了泰和乌鸡独有的特征和价值。
风景秀丽的汪陂村 摄影 熊家明
“我们采用的是林下生态养殖模式,让乌鸡在自然环境中生长。”汪陂村乌鸡养殖户朱玉华表示,她家每年养殖200多羽乌鸡,可创收3万多元,“乌鸡就是我们致富的‘金凤凰’”。
泰和乌鸡 摄影 熊家明
调研团看到,在5万多平方米的林下养殖区内,一群群羽毛洁白、体型娇小的乌鸡正在林间自由觅食。这些乌鸡具有“丛冠、缨头、蓝耳、胡须、丝毛、五爪、毛脚、乌皮、乌肉、乌骨”十大特征,素有“世界珍禽”和“白凤仙子”的美誉。
汪陂村党支部创新推进“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由企业提供技术和饲料,农户负责养殖,乌鸡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按每户年养殖200羽乌鸡测算,户均创收3.8万元。
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焕发新生
离开养殖基地,调研团来到泰和乌鸡文化展示中心。这个投资300多万元建设的综合性平台,通过LED显示屏、电视、展板、实物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了泰和乌鸡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展示厅入口处的文字格外醒目。泰和县泰和乌鸡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肖志埔向调研团介绍,泰和乌鸡集药用、营养、观赏三大价值于一体,近年来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了从传统养殖到现代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泰和乌鸡文化展示中心 摄影 熊家明
目前,全县建有保护区1个、国家级保种场1家、一级扩繁场3家,泰和乌鸡规模养殖企业71家,加工企业20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产品达8个系列140多个品种,产值达71.6亿元。
产业融合:百亿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泰和乌鸡相继获得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首批国家级畜禽保护品种、中国驰名商标等殊荣。”肖志埔自豪地说,2024年全县乌鸡养殖量突破1220万羽,其中种鸡养殖规模达79.2万羽,商品鸡出栏量达到1036万羽,销售泰和乌鸡蛋7200万枚。
泰和乌鸡现代产业园沙盘 摄影 熊家明
在产品展示厅,调研团看到了乌鸡深加工产品,涵盖生鲜、休闲食品及功能性食品等100多种品类,如乌鸡肽、乌鸡蛋等。这些产品通过校企合作,依托南昌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力量,实现了产业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
泰和乌鸡产业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通过“党建+生态旅游”“党建+特色品牌”等发展模式,泰和县正全力打造乌鸡观光、休闲旅游、生态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红色沃土上的绿色发展之路
泰和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6095名,诞生了18位开国将军。这片红色沃土,如今正沿着绿色发展之路奋力前行。
从林下生态养殖到现代化加工,从文化传承到科技创新,泰和乌鸡产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两千年的养殖历史与现代农业科技在此交融,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
泰和乌鸡,这只千年“白凤”,正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展翅高飞,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文 汪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