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流泗镇江山村的“鄱湖饭桌微课堂”上,以“打卡江西非遗,解锁社科新知”为主题的江西社科普及宣传周宣讲活动热闹开讲。250余位干群围坐倾听,网络主播们将湖口草龙、青阳腔、粑俗等国家级、省级非遗故事娓娓道来,勾勒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鲜活模样。
宣讲活动现场 供图 湖口县融媒体中心
值此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周,志愿者们为群众送去一把把科普小扇,送来秋日清凉,推动社科知识入心入脑。
网络主播为群众送上科普小扇 供图 湖口县融媒体中心
国家级非遗湖口草龙,始于隋唐,28米长龙身需8万根稻草,12道工序里龙头误差不超1公分。传承人喻芳泽改龙鳞、修龙脊,让草龙从农家院“舞”上央视,还亮相国际舞台。
省级非遗湖口粑俗,从新石器时代陶臼到如今花样米粑,串联起节庆民俗。传承人吴春花推新创变,让这道老味道成了“网红”。
“非遗不是老物件,是活基因。”主播一句话点透。如今湖口,青阳腔进校园成“必修课”,豆豉、糟鱼借电商走俏,非遗传承撞上经济发展,成了文化自信的鲜活注脚。
湖口草龙 供图 湖口县融媒体中心
湖口炒米粑 供图 湖口县融媒体中心
宣讲中,主播细数非遗新变:草龙添了新舞姿,米粑变出多样味,老手艺接了时代气。主播号召乡亲共护瑰宝,让非遗在创新里传下去。
“这场‘微课堂’,让村民看懂了身边的非遗,更点燃了传承热。”湖口县社科联工作人员兴奋地说,“主播话里的老手艺,正借着新法子,在湖口大地上‘活’得愈发精神。”
据悉,湖口县非遗资源丰富,现有64个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4项。(文 杨帆 李雯杰 陈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