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江西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    滚动
千年豫章遇上春城袁州 大南昌都市圈合作再深化
2024-03-29 17:11:08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张震寰责编:尹红燕

  3月28日,江西省南昌市人民政府、宜春市人民政府举行了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活动。根据签约协议,南昌市、宜春市将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聚焦重点、持续发力,推动两市资源互补、优势共享、经验互鉴,努力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开展务实合作,促进双方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在加快南昌都市圈建设、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与南昌都市圈的广阔天地中,南昌、宜春两市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相融,两地交流合作的基础深厚、前景广阔。这两座城市的携手合作,不仅为江西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乃至全国的区域合作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南昌与宜春深化战略合作,是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合作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座城市都不可能孤立发展。南昌作为省会城市,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科研实力和人才优势;而宜春则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生态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著称。两市的合作,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高效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更加强大的发展合力。

  从全国范围来看,南昌与宜春的合作并非个案。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区域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例如,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这些成功案例表明,区域合作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共赢发展的必然选择。

  产业合作是南昌与宜春深化战略合作的重点领域。两市将通过加强产业协同,共同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合力打造紧密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2年底,南昌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力建设南昌未来科学城,聚焦“将未来科学城打造成全省未来产业策源地”的目标要求,重点发展数字经济产业、智能制造,快速拉开未来产业发展序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无独有偶,近年来,宜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锂电新能源产业创新突破,全力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产业重要集聚区。目前,宜春新能源(锂电)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闭环产业链条。在碳酸锂、负极材料、隔膜、铝塑膜、锂电池等各个环节,拥有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赣锋锂业等一批行业头部企业。

  两个城市对未来产业的定位将碰撞出新的火花和无限可能,这种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也将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融合,壮大创新产业集群。

  在关键技术难题的联合研发攻关方面,南昌与宜春的合作更是展现了强大的创新活力。两市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将紧密合作,围绕VR、中医药、绿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这种跨地区的产学研合作,不仅有助于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也为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在教育、医疗、文旅、商贸等领域的合作,也为南昌与宜春的深化合作增添了丰富的内涵。两市的学校、医院、文化机构和企业之间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不仅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也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特别是文旅合作,两市将通过共同打造旅游品牌、推广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当万载的烟花遇到南昌的VR技术,当樟树的药材遇上南昌的国际陆港,当宜春的明月山遇上南昌的梅岭,这样的“和”力,将会释放更多的文旅“活”力。

  此外,南昌与宜春深化战略合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何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是摆在两市面前的重要课题。同时,如何确保合作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避免出现“虹吸效应”,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推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合作不仅仅是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更是理念的碰撞和文化的交流。南昌与宜春的合作,应更加注重人文交流,通过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增进两地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为合作的深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共同树立敢于打破陈规陋习的勇气、登高望远的战略眼光、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更新思维观念,打开发展视野,自觉把两市发展、江西发展放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格局中去谋划和推进。

    南昌与宜春的深化战略合作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两市应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和南昌都市圈的发展新引擎。同时,两市也应注重合作中的风险和挑战,确保合作能够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确保合作成果能够长期惠及两地人民。相信,南昌与宜春的深化战略合作将释放新的活力,为江西省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文 黄芳)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