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变得更美,让人民群众更多的获得感,既是上级领导的要求,也是群众的期待。近年来,江西省瑞金市九堡镇党委、政府班子立足当地实际,打造和美乡村、创新发展路径、培育富民产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
江西省瑞金市九堡镇
铜钵山上好风光
铜钵山素有“绵江第一峰”的美誉,是九堡的地域性标志,在瑞金及周边知名度较高,每年前来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
位于山脚的慈坑村,一直有借助铜钵山的名气发展起来的愿景,但政策、项目、资金、规划等一系列的难题,使得这个愿景迟迟不能达成。
2021年,新一届镇党委、政府班子到任后,经过调研,决定把铜钵山及其所在村——慈坑村联动开发,建设和美乡村,打造秀美铜钵山。经过持续建设,如今的铜钵山道路通畅、规划科学、布点清晰、内涵丰富。山下的慈坑村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同时配套了观光台、民宿、农家乐等,接待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我们利用铜钵山原有的文化和资源禀赋,开发客家特色美食和高端民宿,将铜钵山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研学基地,现铜钵山沿路有山顶瑶池、飞天瀑布、博物展馆等休闲旅游打卡点,可带动周边村民300余人就业、创业。”九堡镇党委书记曾康华介绍道。该镇根据各村实际情况,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补齐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弱项,突出建设实用性,主要抓好排污排水、道路、厕所等设施建设,同时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和增强乡村吸引力与竞争力。
“现在铜钵山建设得越来越好,景色好、看点多,原来的坑洼路变成了柏油路,旅游大巴车可以直接开到山顶,前来观光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慈坑村党支部书记刘东方自豪地说道。
2023年整合村级项目资金50万元,建设慈坑村溪畔人家农家乐,开业至今已实现营收12万元,预计实现年收入30万元。随着人流量不断多起来,也给这里的群众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常年在外务工的慈坑村青年刘春林,2023年春节回乡看到变化之大,惊喜不已,于是他毅然选择回乡创业,在铜钵山脚下开了一家小超市,售卖本地土特产。
“现在登山的游客越来越多,我的生意将会越来越好,今年春节期间,每日靠销售矿泉水就有几千元的收入。”刘春林信心十足地表示,接下来打算扩大经营范围,把九堡特色小吃也加进来,肯定大受欢迎。
传统村落记乡愁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漫步在坝溪村内的古巷小道,欣赏着古建筑的美丽风光,感受客家祠堂文化意蕴,让人恍若穿越时空,回到久远的年代。
坝溪村位于九堡圩镇中心,毗邻河流而建,历来商业繁忙,整个村落建筑坐北朝南,内有红军彭杨步兵学校(又称:红军第一步兵学校),陈赓时任校长。
2016年,坝溪村被确定为赣州市级红色名村;2017年8月,入选江西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单;2022年9月,被申报为国家级第六批传统古村落。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现如今,古宗祠、庙宇、书院、鼓楼、传统民居等100多处建筑修葺一新,自北至南依次排开、错落有致,甚是好看。
“九堡镇坝溪村、密溪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现已基本完工,主要对41栋传统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同时完善提升了传统村落内排污管道、道路、余坪等基础设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负责人杨涛介绍道。
在保护和修复传统村落的基础上,九堡镇还因地制宜、兼顾发展,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丰富的文化内涵,推动人居环境向好向优,吸引八方来客,实现保护与发展有机融合。
“我们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还原传统村落本来的面貌,计划将这些百年老宅打造成书画馆、家风家训馆、村史馆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在传承传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展示村庄历史变迁的同时,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动能。”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袁魁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加大保护和利用力度,不断挖掘传统特色文化,让传统村落不断散发时代光芒。
“现在的街道、道路都建设得很美观,我们老百姓都感觉到很满意。”坝溪村村民钟金海说,自己的小卖铺就开在坝溪村临河街面上,看到之前的“旧房子”变成现在这样古色古香的精致建筑,住在里面很舒心,像度假一样。
传承保护与推动发展从来都不是矛盾的,关键是要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九堡镇坚持保护为先、因地制宜、融合发展的做法,让历史文化在传统村落修复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条以乡村文旅推动振兴发展的新路越走越宽阔。
搭台唱戏促民富
走进九堡镇石角村肉牛养殖基地,只见一座宽敞整齐的标准化肉牛养殖场映入眼帘,场内肉牛毛色光亮、膘肥体壮。该项目通过整合4个村的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共290万元,引入专业企业经营,带动周边200余农户发展养殖业,100余农户种植牧草。
“按照‘镇搭台、村唱戏、共增收’模式,推动联村共建,实现抱团发展,是多渠道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有效方式。”曾康华说。
已经建设完成的正大生猪养殖消杀中心,也是由九堡镇3个村共同投资建设的,目前每村每年可获得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并带动本土生猪养殖产业链发展。
“这个中心投产以来,解决了70个劳动就业岗位,每年可为合作村带来经济收入40万元,带动关联农户增收20万元左右。”江西正大畜禽有限公司综合安全部经理刘榮生表示。好风凭借力,筑巢引凤来。九堡镇还利用7个村衔接资金350万元,建设标准厂房3200平方米,并成功引进厦门东孚等4家玛瑙加工企业进驻,每年可为参与的村庄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帮助近百名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我去年八月份回来,一直做到现在,一个月有五六千块钱,家里做事还是比外面好很多。”九堡镇下宋村村民宋九月生高兴地说。
田园奏响丰收曲
盛夏时节,在九堡镇田间地头,经过一个多月的生长,田里的秧苗已有六七十厘米高,田垄边上,农户正忙着田间管理。郁郁葱葱的早稻、连绵的山峦、山村民居和辛勤劳作的农户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近年来,九堡镇以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为抓手,攻坚克难、实干争先,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镇经济社会保持良好态势。
守好粮食底线,农业领域多点开花,发展烟叶、油菜、白莲、生姜、时令果蔬、赣南脐橙等,产业集群效应凸显。粮食生产方面,该镇着力打造粮食高产示范区,筹备完成现代育秧工厂,形成一支专业化、科学化、制度化专业农机耕作队,践行“端中国碗、吃中国粮”承诺,其中早稻种植面积13000余亩,通过“村集体兜底+大户种植+数字化”发展模式,有力推动田间管理智能化、精细化。
在沿岗村的粮食种植基地里,种粮大户王甲强看着长势良好的稻苗心里很是开心。“今年我承包了村里100多亩耕地种植早稻,用插秧机只要几天时间就能轻松完成早稻春种。”王甲强表示,今年在山地丘陵的田块也用上了高速插秧机进行早稻插秧,与传统插秧相比,机械化插秧更加轻巧灵便,种植效率也高。
此外,九堡镇还依托农业生产“大托管”服务改革,把解决好农民“放心托管”、服务主体“愿意托管”、村集体“主动托管”作为突破口,通过遴选好试点村、培育好经营主体、开展土地集中托管、破解土地流转难题、推行农业机械化、发挥村集体作用等举措,促进农业生产“大托管”由单环节向多环节转变,同时还向加工、销售、品牌打造延伸,建立“大托管”全链条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主导产业,形成本地特色产业。
九堡镇官仓村是全市农业生产“大托管”服务改革的试点村之一,全村860亩田地全都纳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我们通过‘村集体+经营主体+农户’模式,解决了撂荒地、闲置地无人耕种问题,也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率和生产效率,增加群众收入。”官仓村党支部书记邹采明说道。
靓丽村貌、秀丽田园、美丽山水、幸福农家……从脱贫攻坚到乡村全面振兴,从发展产业到和美乡村建设,无不透着九堡这座山区重镇的勃勃生机。乡村振兴谱新篇,九堡镇党委、政府班子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相关精神,用创造闯新路、发展赢未来的决心,齐心协力,朝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愿景阔步前行。(文/图 崔晓燕)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