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赣州市红色资源保护发展中心在赣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赣州市红色资源保护发展中心副主任周鸿作主发布,相关科室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赣州市红色资源保护发展中心成立四年来,对标省委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先行区要求,坚持系统谋划、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探索实践,推动全市红色基因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红色资源保护见行见效
摸清资源底数。组织开展全市红色资源调研普查并建立台账名录,对红色资源数量、分布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启动赣州市红色资源数据库建设,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出版红色资源系列丛书,开展《赣州市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红色资源保护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推动保护修缮。2023年以来,赣州市财政局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红色资源保护修缮,一批濒临损毁的红色文化遗存得到了抢救性保护。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纳入省级调度的23个重点项目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营。瑞金市、于都县被授予江西省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经验做法入选第四届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
抓好活化利用。注重发挥红色资源资政育人功能,积极促进资源转化利用。兴国县官田军工摇篮村试点项目入选“2023年深圳市帮扶协作十大示范项目”。大余县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历史陈列展获第二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奖。寻乌县“一馆七址”活化利用项目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兴国县官田中央兵工厂等4个教学基地入选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红色教育培训规范发展
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制定出台《赣州市红色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办法(试行)》《赣州市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和《赣州市红色教育培训师资管理办法(试行)》。在全国率先成立市级红培协会,扶持4家红培机构入选全省十大先进红培机构。
红培产品推陈出新。制定全市红培课程年度开发计划,连续三年面向全国举办红培精品课程大赛,汇编出版《红耀赣南》《风展红旗》等课程书籍。实施红培精品线路开发项目,打造推出“追寻共和国摇篮足迹”“重走中央苏区长征路”“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等3条红培研学主题线路。
招培引学成效明显。推动出台引客入赣红培研学奖励办法,并在深圳、广州、厦门、遵义、延安等地举办红培招学引学宣传推介会等系列活动,自2023年8月政策实施以来,截至今年11月底,共计兑付红培研学奖励103.36万元。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讲解员刘曦在赣州市红培招学引学推介活动(遵义站)上讲授红色精品课程《伟大的离别》
红色文化宣传阐释有声有色
宣传传播效能提高。打造“红色赣州”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和抖音号等新媒体矩阵,在“赣南红”客户端开设“红色赣州”频道,奏响红色文化传播强音。在赣州市融媒体中心开设《苏区史话》《档案里的赣州——红色记忆》电视专栏,对红色资源背后的精神内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阐释。开设“云课堂”,发布“行走的思政课”系列短视频总播放量超过1个亿,获评2023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项目。举办红色赣州短视频大赛,开展“红色传承看赣州”媒体采风活动,提升赣州红色文化影响力。
重大主题活动浓墨重彩。开展了“红色故事讲解大赛”“红色文化大宣讲”“赣州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合唱大赛”等主题活动,红色基因传承的氛围日益浓厚。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参加全省“红色故事我来讲”活动,赣州市获奖数量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一。
“奋进新时代 传播好声音”赣州市中小学生“红色故事我来讲”活动成果展演
2024年红色基因传承高端论坛
研究阐释更上水平。面向全国征集赣南红色文化研究成果,挂牌设立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赣州分中心,与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省委宣传部联合共建“国史调研基地”,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供坚强学理支撑。高规格举办纪念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胜利暨新四军组建85周年理论研讨会、2024年红色基因传承高端论坛、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暨石城阻击战理论研讨会等,对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的研究更加深入。
红色文旅融合走深走实
大型红色文旅史诗舞台剧《长征第一渡》中再现的于都群众惜别红军场景
建好用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推动成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运营中心,通过市级统筹、强化资源整合,促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高效运营。组织摄制革命历史文献纪录片《赣南三整》和《盘山记忆》等红色文艺精品,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大型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2023年3月首演以来,至今演出300余场,好评如潮。做好“红色+”文章,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红色旅游实现收入225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33.2%,成为赣南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文/图 张佳)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