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素有“赣西北明珠”之称,森林覆盖面积高达88.04%。近年来,铜鼓县持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整合零散林地、发展林下经济、组建合作组织联农带农等举措,让林地资源、劳动力以及自然风光等要素充分激活,走出了一条生态优良、百姓富足的绿色发展之路。
“小山”变“大山” 规模经营释放潜能
铜鼓县过去林权分散,农户各自经营小片林地,因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林地缺乏管护,加上资金投入不足,长期处于低产低效状态,林业资源潜力未得到发挥。
为解决碎片化林地资源效益不足的难题,铜鼓推进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构建县、乡、村三级林权流转管理服务体系,成立林业发展有限公司,创新建立交易规则、平台搭建、信息发布、交易鉴证、服务标准、监督管理“六统一”的林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机制,“化零为整”推进林地集中连片开发,整合做大林业“资产包”。截至目前,该县累计流转各类山林面积达49万亩,累计流转交易金额4.5亿元。
三都镇大槽村村民卢涛便是改革的受益者。初冬时节,铜鼓县的高标准改造的竹林迎来丰收季。在三都镇大槽村,挺拔翠绿的毛竹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竹林下,村民卢涛和父亲挖着冬笋。“自从竹林搞了高标准改造,春笋和冬笋那可是比以前多多啦!”卢涛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将挖到的冬笋轻轻放入身旁的编织袋,不一会儿,编织袋就被装满了。
卢涛今年34岁,原来一直在外务工,但他一直心系家乡,看到村里毛竹林发展的潜力后,便决定返乡创业,投身毛竹林改造工作,并在村里的合作社担任理事。他家有150亩毛竹林,在他的努力下,已经完成了100多亩的高标准改造。卢涛说:“竹林经过高标准改造,冬春笋明显增多,现在我每天都可以挖八十多斤冬笋,日收入五百元左右。”
在大槽村,像卢涛这样积极参与毛竹林高改的村民还有很多。村党支部书记朱勇名介绍,村民们改造毛竹林的热情十分高涨。村民曾继兰兄弟完成了近300亩的毛竹林高改,邹蛟隆5兄弟完成300多亩,曾继成完成120亩,全村累计完成4000余亩,在全县位居首位。
“林上”至“林下”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冬天的铜鼓,群山银装素裹。铜鼓县上四坊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里,基地负责人温陆军在林间忙碌,时而踩踩土,检查土壤状况。
温陆军谈起过去他在木地板加工厂务工时,收入特别不稳定。“但现在不一样喽!”温陆军脸上洋溢起欣慰的笑容,“公司给我们提供了优质的黄精种苗,还有专业人员定期来做技术指导,销售方面也不用我们费心。我们只要按照要求把林地管理好,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心里别提多踏实了。”
精细的加工流程与品牌的塑造推广,使得林下产品实现了质的跃升。“我们会依据小班地块的不同林情,把地块分阶段转包给农户,实行分季节种植,同时统一供应种苗,提供技术指导、品牌打造、销售途径等一系列配套服务。”江西省与杉同寿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温敏学说,企业生产黄精果脯、青钱柳茶、羊肚菌等特色产品,规模化的运营模式提升了林下产品的附加值,还带动了周边200多名农户实现就业增收。
这是铜鼓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带来的显著变化。针对林地分散以及撂荒等碎片化困境,铜鼓县积极发挥“有为政府”的引领职能,鼓励多元主体搞活林地经营权,把分属国有林场、村集体和农户且难以达成规模效益的林地资源整合起来,推进集中连片的开发利用;同时,充分施展“有效市场”的主导效能,由企业进行科学管控,依照不同地块的资源特性,合理规划小班,再分包到农户,由农户负责精细耕作,企业承担统购统销工作,给予全方位的市场化服务,以此收获适度规模的经济效益。
“大手”牵“小手” 联农带农持续增收
在铜鼓县花山生态公益型林场,村民王东生正穿梭在茂密的林间,查看黄精的生长情况。
花山生态公益型林场所在区域森林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林下经济的良好条件。林场积极探索创新经营模式,鼓励周边村民以多种方式参与。王东生便是其中积极响应的一员。
林场在发展林下黄精种植产业时,采取了一系列联农带农措施。林场负责前期的土地整理、种苗引进以及技术指导等基础工作。“一开始我对黄精种植一窍不通,全靠林场的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我。”王东生回忆道。他还利用林场的林地资源,在林区散养了一些羊、猪和鸡,这些禽畜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得十分健壮,为他带来了额外的收入。
林权变股权,林农变股东。铜鼓县积极引导林农带山入股,与企业、合作社、国有林场等经营主体合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林业有机衔接,让小农户更好地融入大市场。
花山林场场长陈桂秀介绍,在林场通过承包林地发展林业产业的林农还有很多,他们因地制宜种植不同林下经济作物,包括林菌、林药、林蜂、林禽等林下经济模式和特色经济林。2022年至今,林场带动改制职工及周边村民130余人发展林下经济等产业,林农直接劳务收入500万元以上。
铜鼓县积极推行“党建+林下经济”“党组织+企业+合作社(企业)+农户”“林场+合作社+林农”“林场+企业+改制职工”等多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村民林业生产的积极性。截至目前,铜鼓县通过“大手牵小手”的合作方式,形成基地种植、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和森林康养的大健康全产业链,惠及当地农户1400多户,林下经济年产值达15.6亿元,带动人均增收3000余元。(文 刘舒文 徐文竹)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