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镇、老街、老铺,老手艺、老师傅、老顾客……在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上唐古镇老街31号的宁氏金银铺里,一个“老”字有着浓浓的韵味。
铺子的主人、非遗传承人宁春明与金银细工工艺有着深厚的缘分,宁氏祖辈至今五代人都从事金银细工工艺制作。从85年开始从事这个行当,宁春明近40年时间没有“挪过窝”。在他看来,这门手艺不仅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活计,更有一份割舍不下的执着与热爱。
“一生只做一件事,其实也没那么难。”宁春明说,自己从小喜欢画画,幼年时跟在爷爷身边看他打磨金银器,觉得爷爷手中的物件精美如画,慢慢产生了兴趣,就跟着学,这一学就再也没有放下了。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是一门制作金银器物的传统工艺,所制的金银器物主要用于室内陈设欣赏,亦兼有实用功能。最开始这门技艺专为皇室宫廷服务,宁春明的祖上师从明藩益王府的金银细工工匠,得到真传。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传承严格,有些技法甚至只口传身教,不落笔墨。“早年还有‘传男不传女、传子不传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几百年来传承没有断真是运气好,而今我是不兴守这一套规矩了。”宁春明说。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用料讲究,主要制作材料是金银贵金属,品种有金银首饰、金银佩饰、金银器皿和金银摆饰四大类。经过长期的赓续传承、艺术实践,宁氏家族对金银细工逐渐形成了精、准、美的风格。有的细工摆件薄如蝉翼,纹饰雕刻细如发丝,制作极为精巧细致。前些日子在古装剧中火了一把的明代“海上仙山楼阁簪”,就是金银细工制作的佳品。
“金银细工工艺体现了慢工出细活的特点,一件东西做下来少则十几天、二十几天,有的做上一两个月也不是新鲜事。要学好这门手艺更不容易,鎏金、掐丝、锤揲、镶嵌、炸珠、錾刻等种种工艺都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才能精准掌握火候,全要吃下得不下十年工夫。没有耐得住寂寞、坐得下冷板凳的意志,学不透手艺,造不出好物件。”宁春明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金银细工制作工艺产品也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了重新擦亮金银细工工艺品牌,思想开明的宁春明打破只传授宁家男丁的旧俗,广收门徒。如今儿子宁轲、儿媳张艳新,弟子刘一乐、郑红明、崔红根都成为宁氏金银细工工艺传承的手艺人。
“师父常说,要‘守’好老手艺,关键其实在‘传’。要培养更多年轻学徒,我觉得还得培养年轻人的兴趣和意志力,让他们真正喜欢上这门手艺,用时髦的话说,叫作提升职业幸福感,比如我,就觉得很幸福。”刘一乐在说起传承的话题时,一直乐乐呵呵的,笑得很是开怀。(文 王静茹 彭国正)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