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江西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    滚动
“智启未来·AI驱动高校教育教学新生态”论坛在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举办
2025-04-28 13:54:21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钟薇责编:尹红燕

  4月25日,“智启未来·AI驱动高校教育教学新生态”论坛暨江西省计算机学会数智职教专委会成立大会在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举办。本次活动由江西省计算机学会、江西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主办,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承办。会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上观看直播人数超过3万人次。论坛以“聚焦人工智能前沿技术,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旨在探索AI驱动下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服务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智启未来·AI驱动高校教育教学新生态”论坛在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举办_fororder_图片9

大会现场

  江西省科技厅原二级巡视员贺志胜,辰林教育集团董事局主席、江西应用科技学院理事长黄玉林,江西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肖德征,江西省科技条件平台中心主任付康,南昌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郭耀,江西省计算机学会秘书长陈洁,以及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智启未来·AI驱动高校教育教学新生态”论坛在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举办_fororder_图片10

肖德征致辞

  开幕式上,肖德征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建设高水平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他强调,高校应牢牢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坚持育人为本,确保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回归到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

“智启未来·AI驱动高校教育教学新生态”论坛在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举办_fororder_图片11

黄玉林致辞

  黄玉林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塑全球教育版图。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格局,学校始终坚持“三元育人”校本理念与“近知、近仁、近勇”校训,积极探索AI与教育融合路径,积极探索“三元育人+AI”融合发展新模式,实施“智脑工程”“匠心工程”“燎原工程”,致力于在智能时代培养德才兼备、技艺精湛、勇于创新的应用型人才。

“智启未来·AI驱动高校教育教学新生态”论坛在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举办_fororder_图片12

铁会来致辞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江西政企总经理铁会来在主旨发言中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走向大规模应用阶段,深度赋能产业和教育发展。华为将以开放合作的姿态,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与各方携手,共同开创智能时代新未来。

“智启未来·AI驱动高校教育教学新生态”论坛在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举办_fororder_图片13

江西省计算机学会数智职教专委会揭牌仪式

  论坛期间,贺志胜、肖德征共同为江西省计算机学会数智职教专委会揭牌,并举行了专委会首批委员聘任仪式,标志着江西省在推进职业教育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智启未来·AI驱动高校教育教学新生态”论坛在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举办_fororder_图片14

专题报告环节

  在随后的专题报告环节,来自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超星指针集团、联奕科技、中国移动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AI大模型应用、智慧校园建设、AI赋能教育教学改革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分享,呈现了丰富的前沿成果与实践案例。

  通过本次论坛的专题交流与深度分享,与会者进一步凝聚了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改革的共识,拓展了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协同创新的广阔空间。作为承办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近年来紧扣教育数字化转型方向,依托“三元育人”校本理念,积极推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持续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与产教融合创新,学校联合华为、用友、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不断完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拓展智慧教学应用场景,构建了以创新驱动、实践导向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智能教育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取得新成效,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稳步提升。面向新的发展阶段,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技术赋能教学创新,推动协同育人质量跃升,在教育强国、数字中国、科技强国建设中展现新时代高校的责任与担当。(文/图 蔡蕾)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