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醉“宁都红”
历史的凝心力总是那么强大。
2014年7月的一天,一位满头银丝的老者虔诚地听着讲解。当讲到革命先辈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的事迹时他数次动容,神色凝重,双手不时抚摸着身前陈旧的黑挎包。期间,细致的讲解员注意到了,并停下来关切的询问他是否需要帮助,他犹豫了几秒后说没事。但当讲解员介绍到第五次反“围剿”的驿前战斗时,老者再一次嘴唇微颤,双手紧紧地拽着黑包。讲解员感觉到这是一个有红色革命情结的人,讲解结束后,把老者请到办公室。通过进一步的沟通,老人的感情门阀终于打开。他捧出了挎包里泛黄破旧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娓娓道来。他叫陈太明,新余人,他父亲陈兆祥于1933年3月参加红军编入红五军团,在1934年8月的驿前战斗中牺牲。作为陈兆祥烈士唯一的儿子,他也没有看过父亲长什么样,但父亲陈兆祥烈士的革命信仰感染着后代砥砺前行。他是专程赶来参观的,看了纪念馆的陈展后,他决定把父亲的烈士证明书捐赠给纪念馆。如今,这份饱含革命深情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已是馆里的文物,正静静地躺在展柜里,向人们述说着红军阿哥的英勇、悲壮。
在一楼的展柜里,也存放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又一块弹片是从当年担任毛泽东警卫员的郭佳仁头上取出来的。1931年5月第二次反“围剿”战争中,年仅19岁的郭佳仁参加了中村战斗,负责毛泽东同志的安全,不料却被流弹所伤,幸运的是没有生命危险。直到2000年,时年88岁高龄的郭佳仁老人接受手术,取出了弹片,并小心珍藏。在2012年清明回宁都祭祖时,郭佳仁的儿子得知家乡正在筹建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遂与当时负责陈展工程的县博物馆同志取得联系,将弹片留给了家乡。
久久“宁都红”,永远醉在你我心中。
全体党员干部坚守纪律底线,坚决做到"12个严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