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江西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    滚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普及中小学编程教育 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
2023-03-06 17:10:34来源:今视频编辑:汪婕责编:尹红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强调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将人才工作提到新的战略高度。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世界信息化技术竞争日趋激烈,也对我国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一直关注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今年两会,他带来了关于“在中小学阶段普及编程教育”的最新提案。

  数字原生代(也称α世代,泛指2010年后出生的一代人)被认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原住民”。杨杰认为,这一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把握,一定程度上将决定信息文明时代的社会整体创新水平,而编程能力是理解和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基础。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青少年编程教育方面还存在差距,“发达国家格外重视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设计,积极将编程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在现阶段,加快推动编程教育在我国中小学阶段普及,对于国家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尤为关键。”杨杰向记者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普及中小学编程教育 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

  当前我国中小学编程教育在三方面有待提升

  通过深入调研走访,杨杰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编程教育在普及程度、教学体系、软硬件保障等方面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首先是普及程度不深入。我国中小学编程教育起步较晚,与世界领先国家相比渗透率较低,且多覆盖一线城市或发达地区。教育部署方面,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编程课占总课时的比重远小于其他科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一些内容在高中阶段为非必修非必考科目,重视程度有待提升。社会认知方面,多数家长认为编程是课外兴趣课,存在编程就是学代码、玩游戏等误区,制约编程教育全面铺开。

  其次是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方面,缺乏统一教材,课程内容直接借用国外课程标准,没有根据我国中小学生学科基础,开展专门的课程实践,人工智能相关内容滞后且教学不深入,导致学习积极性不强、质量不高。教学模式方面,编程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还没有探索出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融合应用不充分,难以满足智能环境下编程教学的新要求。

  最后是软硬件设施保障不充分。编程教学软件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平台,数字资源的开发能力不强,各个平台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且大多应用功能较为单一。教育基础设施方面,智慧教学设施、智能设备等尚未在全国范围广泛应用,没有足够重视与之相关的运营维护,出现设施设备资源浪费的现象,不能有效满足普及编程教育的需要。

  智慧教育将在编程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就上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杨杰建议从加强整体设计、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和环境等方面予以改善。记者发现,其中,智慧教育手段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强化整体统筹设计。制定全国中小学生编程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逐步将编程教育上升为中小学主要学科课程,并列入学业水平考试和中高考升学考试体系,明确各学段学习目标、评价标准等学习要求,推进统一教材编制等重点任务。

  二是完善教学课程体系。明确编程教育的整体课程内容导向,从符合人工智能、元宇宙、自动驾驶等面向未来的产业方向入手,优化调整编程语言的选择、学科重点内容模块的设置。加强学科融合式编程教育,丰富跨学科课程设计,将编程思维嵌入数学、手工、工程等各学科课程,引导学生运用编程思维解决各学科任务,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做好现有中小学课程的衔接和调整,在满足“双减”政策要求下,注重数学、计算机等多种基本能力课程的配合,从而达到全面普及、科学发展的良好效果。

  三是创新智慧教学模式。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编程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互联网+编程教育”,加强AI人机双师、VR/AR虚拟教具教学等新型交互式模式推广,促进优质编程教育资源共享,并基于学业大数据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制学习建议和指导方案,提升编程教育普及效率和发展质量。

  四是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搭建国家编程教育云平台,推动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各级各类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间的数据融通,开发汇聚各类优质数字化编程教学资源,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和应用对象。推进与之配套的教育专网、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地方加大智能终端、虚拟教具等设备配备力度,加强智能设施设备运营与维护,夯实普及编程教育的“底座”。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