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江西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    滚动
朱虹:百年回望井冈山
2024-12-23 14:46:57来源:大江网编辑:张震寰责编:尹红燕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毛泽东这首《西江月·井冈山》自小就在我心中激荡,引起我无限向往。

  其实,井冈山与我生长的湖北洪湖,相距也不过百里地。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对于一个小县城的少年来说,那几乎是一个不可跨越的距离。对这座名山,我也只能遥遥遐想。

  说来很巧,2010年,受组织委派,我从北京履职江西,分管全省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工作,我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寻山访水。很快,我走遍了江西的山河大地。

朱虹:百年回望井冈山

  江西的风景是多姿多彩的;但是,她最动人的色彩是红色。那一片红色沃土,是中国革命历史中闪亮的明珠。在这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方志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在这里,诞生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在这里,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历久弥新的红色故事。

  记得有一次,江西省邀请一批全国著名作家来体验生活。临别,我问《潜伏》的作者龙一:你认为江西谁最有故事。他脱口而出:袁文才与王佐。

  我与龙一有同感。我认为江西的红色故事中,井冈山的故事最是动人。特别是,作为群体人物,他们的故事足以感天动地。在那万马齐喑、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时刻,一批坚持革命理想、胸怀远大抱负的有志者走上井冈山,筚路蓝缕,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

  十多年来,我无数次登临这座名山,不论是陪同领导、客人,还是工作调研、私人拜访,每次都会被感动,都有收获,都生出新的想法。多年来,许多念头在我心中久久盘桓、萦绕不去,常常让我彻夜难眠。终于有一天,我明白,该好好写一写井冈山了。

  在动笔之前,为了使创作构想更加完善,素材更加丰富可靠,我会同著名出版人、三环出版社总编辑张秋林和编辑团队,在吉安市委宣传部部长李瑞峰、井冈山史专家林道喜等陪同下,专程到遂川、井冈山、永新三地深度采访,除了再次到历史现场去亲身感受,还与当地红军后代、知情人士、井冈山革命历史研究者进行座谈、交流,专门拜访了袁文才、王佐等历史人物的后人,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在写作上也得到许多启发。

  一个最深切的感受就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转眼就一百年了,到了盖棺论定的时候了。以前不敢讲的现在该讲一讲了,以前没讲清楚的现在该讲讲清楚了,以前讲得一般的现在要讲出纵深感。尤其是,在不远的2027年,是八一南昌起义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100周年,我们更需要在百年的视野中来讲一讲、讲清楚、讲好这段历史。

  于是有了这部《上山——井冈山革命斗争纪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中国革命的一个转折,不仅改变了毛泽东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命运。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突然对中国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革命遭受重大损失。但是,共产党人没有屈服,党中央及时在武汉召开“八七“会议,纠正错误路线,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会议决定在南昌、长沙、广州,举行武装暴动,夺取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会议后,新的中央领导瞿秋白十分看中毛泽东的才华,希望他随自己一起到上海中央总部去工作。但毛泽东谢绝了瞿的好意。他直率地说,上海的高楼大厦我住不惯,我想结交山林朋友,到农村发动群众。于是,毛泽东回到湖南,领导了湘赣边界地区的秋收起义。但是起义严重受挫,革命前途再次遭遇深刻的危机。毛泽东在实际斗争中认识到,首先从中心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他毅然改变原定进攻长沙的计划,打算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自己熟悉而群众基础又比较好的安源去从事武装斗争;但江西省委提议可以到国民党统治薄弱的井冈山去发展革命力量。正是这个提议,改变了他的进军路线,舍去原来的构想而去了井冈山,勇当革命的山大王。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现工农的武装割据,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最后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在写作过程中,我力图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来写。就目前所见书写井冈山的著述,多为回忆录、故事汇编或个人传记,尚未见将那段历史以报告文学形式全景式书写的作品。我希望通过《上山——井冈山革命斗争纪实》这部作品,能够比较完整地呈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那段历史。因此,本书以毛泽东等革命者如何在秋收起义后,毅然决定进军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并最终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全过程为主线。时间范围不仅包括了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到1929年1月红军主力转移至赣南的一年零三个月,还延伸到了1929年1月之后到1930年3月井冈山失守,以及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活捉萧家璧、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等历史时期。写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初期、三月失败”“全盛时期、八月失败”“恢复时期、根据地失守”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曲折经历和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皆围绕主线展开,或以纬线形式如“朱毛会师”与主线相交集,或以辅线形式如“彭德怀上山”与主线相呼应,由此形成经纬交错、亮点突出的网状结构。

  革命历史的书写,不仅意味着记录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故事,更需要写出活跃于历史舞台上各种人物的真实的、鲜活的人生。在讲好这个重大革命历史故事的同时,我还试图塑造好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写出他们的特点和性格。这些人物有革命领袖,如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有基层官兵,如最早把支部建在连上的何挺颖等;除了外来的,还着力写本地的革命者,如陈正人、贺子珍、袁文才、王佐等;除了正面人物,也写反面人物,如萧家璧。我将依据史实以及对这些当事人后人和知情人的采访,努力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写出这些人的真实性格。比如萧家璧,他是个罪大恶极的反面人物,毛泽东说他几乎扑灭了革命的火种。当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革命军近千人初入井冈山,在遂川大汾休整,补充给养,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到萧家璧反动武装的包围攻击,损失惨重,突围而出留在毛泽东身边的人只剩下30多人。萧家璧还在红军撤离井冈山根据地之后,对红军伤病员以及红军家属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抗战胜利后,此人一度隐姓埋名,不知踪影。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示江西省第一任省委书记陈正人,一定要活捉萧家璧,将他绳之以法。萧家璧被捕后,在狱中写下他的忏悔书。这个人物,我也努力通过历史细节写出其复杂性和真实性。

  革命历史凝聚成内容丰富的革命精神与深邃的革命思想,但革命历史书写,不是干枯的理论论述与思想灌输。在表现井冈山精神和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时,我也努力通过真实的故事和人物言行来形象展现。比如井冈山精神中“坚定执着追理想”,我以“一辈子跟党走”的李聚奎等人的井冈山故事来讲述;毛泽东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军事思想,我以袁文才给毛泽东讲述他在井冈山的生存之道,毛泽东加以归纳发展的故事追根溯源。

  我还试图对一些历史谜团加以厘清,努力还原历史真实。比如,毛泽东与贺子珍第一次见面是在什么地方,袁文才为什么要极力促成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婚姻,等等。

  我努力以新的史料、新的角度、新的表述,回溯历史现场,还原革命先辈们鲜活的面容、纯净的灵魂,让这段历史、这些人物永远活在人们心头。

  1965年,阔别井冈山38年的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他抚今追昔,深情吟咏:“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我是否讲好了“上山”这个“登攀”故事,敬请方家和读者指教、评点。

  是为序。

  【本文摘自三环出版社即将出版的《上山——井冈山革命斗争纪实》(朱虹 著)序言】

朱虹:百年回望井冈山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