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江西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    滚动
兴业银行信用卡深耕“消保土壤”,让民生幸福“枝繁叶茂”
2025-04-16 15:29:04来源:央广网编辑:钟薇责编:尹红燕

  央广网北京4月14日消息 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面对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金融机构在服务创新的同时,如何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兴业银行信用卡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践行“八个坚持”,通过多维度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金融为民”特色路径,让守护消费者权益之花落地生根。

  让利于民,提升服务质效

  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是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之举。近年来,各项促消费、惠民生的政策举措持续发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时,更是把扩大国内需求摆在首位。兴业银行信用卡积极响应号召,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打出“减费让利+优化服务”组合拳,切实减轻客户负担,激发消费活力。

  在居民消费领域,兴业银行信用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持续开展消费补贴等活动,通过提供实实在在的优惠,提升消费体验和消费信心。对于确因经济困难导致暂时无法依约还款的客户,兴业银行信用卡会为其定制灵活、差异化的还款方案和息费减免政策,从源头上缓解客户的经济压力。

  同时,兴业银行信用卡始终将消费者权益保护放在首位,通过多渠道公示收费标准,确保各项服务收费公开透明。兴业银行积极响应减费让利倡议,让客户用卡更舒心。此外,兴业银行信用卡还通过加强业务全流程质检,成立党员先锋突击队和专项小组,治理投诉高发领域,并借助智能化技术应用有效应对“黑灰产”等,让客户用卡更放心。

  创新为民,普及金融知识

  兴业银行信用卡始终将金融知识普及工作视为重中之重,整合行内外优质渠道和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帮助消费者筑牢风险防范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今年“3·15”活动期间,兴业银行多管齐下,创新宣教形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依托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主流媒体等线上渠道,广泛普及信用卡使用规范、反诈防骗技巧等内容,提升活动影响力。另一方面,创新推出消保主题短视频《同心》,把复杂金融知识以生动、易懂的方式展现给大众,让金融教育更接地气。

  此外,兴业银行还在“兴业生活”APP的熊猫养成游戏中融入消保宣教内容,以新颖有趣的互动形式,驱动客户从“让我学”转变为“我想学”,单日最高吸引约2万人学习,寓教于乐成效显著。

  兴业银行信用卡扎实推进“五进入”活动,走进企业、商圈、社区、学校、农村,开展面对面金融知识宣传,营造“学金融、懂金融、信金融、用金融”的浓厚氛围,让金融知识惠及更多人群,切实提升全民金融素养。

  普惠益民,关爱重点群体

  兴业银行信用卡精准聚焦“一老一少一新”群体,构建起分层分类的金融服务体系,切实满足重点群体的金融需求,提升其金融服务体验,做好养老金融、普惠金融大文章。

  在服务老年群体方面,兴业银行信用卡以金融科技发展为契机,推出一系列贴心服务,帮助“银发客群”跨越“数字鸿沟”。兴业银行长期为有需求的“银发客群”提供纸质对账单,契合其传统对账习惯;特别推出“兴业生活”安愉版,字号更大,业务办理更简便;进一步优化智能客服,当老年人需要帮助时,可随时联系真人客服,获得及时、贴心的服务。

  针对新市民群体,兴业银行信用卡创新发行新市民信用卡,为新市民提供卡路里兑积分等专属权益,并加大日常生活消费优惠力度,助力新市民融入本地消费生活。此外,兴业银行走进热门商圈,针对住房安居、生活消费等核心需求,为新市民量身定制金融知识普及方案,提供“一站式”金融咨询,帮助他们更好地享受所在地金融服务。

  在关爱青少年群体方面,兴业银行信用卡的党员代表和团员代表先后走进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金融知识进校园”活动。通过结合校园贷、求职诈骗等典型风险场景,设计互动式教学课程,助力大学生群体形成理性消费观和正确财富观。

  消费者权益保护是金融工作的民生底色。未来,兴业银行信用卡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构建“大消保”工作格局,通过更温暖的金融产品、更坚实的权益保障和更高效的民生服务,与人民美好生活同频共振。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