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江西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    滚动
走进江西安源,探访红色工业的“前世今生”
2025-04-22 16:28:26来源:光明网编辑:张震寰责编:尹红燕

       光明网讯(见习记者姜姝琪)江西萍乡市安源区,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红色记忆的地方,曾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更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

  4月20日,“四张名片看萍乡”全国主流媒体江西行采访团走进安源,感受这座“工运摇篮”之城的发展脉搏,领略工业遗迹与红色文化的交融魅力。

  追忆路矿风云,铭记历史征程

走进江西安源,探访红色工业的“前世今生”

姜姝琪/摄

  踏入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仿佛穿越时空,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宣传科科长段志能带领记者们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段志能提及一首流传甚广的民谣:“父挖窿中煤,子扯窿中拖,煤炭堆如山,父子都挨饿,寅吃卯时粮,妻寒子也饿,三月无饷发,生活真难过!”这首民谣,是当年安源路矿工人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让人深刻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沉重与艰辛。

走进江西安源,探访红色工业的“前世今生”

姜姝琪/摄

  在总平巷,记者们见到了在安源煤矿辛勤工作了40余年的安源煤矿原党委副书记孙正风。他满怀热忱地向记者们介绍了安源煤矿的发展历程。

  作为中国唯一仍在生产的百年煤矿,安源煤矿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不断开拓创新。通过三次精煤加工系统改造,精煤回收率实现了从20%到41%的跨越式提升,用科技创新书写着百年老矿的传奇新篇章。

  科技赋能红色,传承焕发生机

  为了让红色记忆永葆青春,科技赋能成为关键之举。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将科技与红色故事相融合,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段志能介绍道,通过AI技术生动还原黄静源烈士的生平事迹,让参观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黄静源烈士的英勇与伟大,增强了教育效果。此外,还通过光影演艺《风起安源》,让红色历史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近年来,安源区以“保护、数字、融合”三大举措为抓手,全力激活红色资源。一方面,完成5处核心遗址的修缮工作,打造了10个精品文旅景点,让红色遗迹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另一方面,创新运用科技手段为历史赋能,AR技术让文物“开口说话”,VR体验让游客仿佛“穿越”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