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江西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    滚动
蓝冠噪鹛在婺源
2025-05-17 15:23:29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钟薇责编:赵春晓

  近日,江西婺源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迎来一年中最富生机的时刻。月亮湾沙洲的枫杨林中,50余只蓝冠噪鹛正忙着衔枝筑巢,明黄色的喉羽在阳光下闪烁,与河畔盛开的紫云英构成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作为全球唯一的蓝冠噪鹛繁殖地,这片面积仅348.87公顷的国家重要湿地,正以保护极危物种—激活生态经济—引领绿色振兴的发展态势,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鲜活注脚。

蓝冠噪鹛在婺源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50516162826

蓝冠噪鹛集群 摄影 綦茗鹏

  蓝冠噪鹛被列为我国48种抢救性保护极度濒危物种之一,其生存状态直接体现亚热带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婺源县以“守护全球唯一”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构建司法、科技、生态协同发力的保护矩阵。

  司法共护 保护底气更足

  2024年4月,婺源制定了《婺源县蓝冠噪鹛栖息地管理办法》《秋口镇石门村蓝冠噪鹛繁殖期保护工作方案》,明确核心区范围内禁止一切生产活动,违规者最高可处5万元罚款。同时,设立保护专项基金,用于栖息地修复和社区补偿。婺源县人民法院在月亮湾建立了全省首个野生鸟类司法保护基地,婺源县人民检察院打造“蓝冠”望乡愁工作品牌,共筑蓝冠噪鹛司法保护体系。

  “过去靠村规民约,现在有了法治保障,保护底气更足。”婺源县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琳说。

  科技赋能 打造智慧守护“天网”

  在蓝冠噪鹛繁殖地,30台热成像监控与AI识别系统组成监测网络,可自动预警非法闯入、火灾隐患等异常情况。无人机定期开展全域巡查,2024年通过遥感监测发现并制止2起违规开垦行为。设于湿地公园蓝冠噪鹛科普馆内的智慧监测平台,通过高清球机、4G实时传输红外相机、环境数据采集仪等实时展示种群动态、水质、噪声等20余项指标,形成“监测—处置—反馈”闭环。应用高通量反向定位系统、卫星追踪装置、声纹传感器等先进技术,更高效地追踪蓝冠噪鹛活动轨迹。

  生态再造 为鸟儿定制“理想家园”

  投资1000多万元的月亮湾生态岸线和裸露湿地修复工程堪称生态保护的“绣花功夫”:在月亮湾沙洲模拟自然演替,保留50%原生灌丛供鸟类隐蔽,新增7处小微湿地满足觅食需求,岸线采用石笼加固;沿河岸种植枫杨、柳树、朴树、香樟等本土树种,形成“乔木—灌木—草本”立体植被带。

  “我们还设置了‘鸟类食堂’,种植蓝冠噪鹛喜食的枇杷、桑葚等食源植物300余株。”湿地生态专家任琼介绍,这套“组合拳”使蓝冠噪鹛繁殖成功率从2019年的62%提升至2024年的78%。

  在婺源县,蓝冠噪鹛保护已超越单一物种保育范畴。婺源将“护鸟爱鸟”纳入村规民约,石门村蓝冠噪鹛志愿护鸟队被评为“野生动植物保护领域优秀集体”;设立“生态红黑榜”,村民举报非法捕鸟最高可获2000元奖励;开展“党员认养栖息地”活动,30名党员结对管护300亩核心区;中小学校开设“飞羽课堂”,年均组织观鸟自然教育、观鸟研学活动110余场。这种“法治+德治+共治”的模式,使森林覆盖率从2018年的81.5%提升至83.67%,野生动物监测记录新增黄喉貂、白颈长尾雉、阔嘴鹬、半蹼鹬等12种珍稀物种。

  制度创新 既护鸟又富民

  如何让护鸟与富民同频共振?婺源县以制度创新破题,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了精准平衡点。

  婺源县率先完成湿地GEP核算,2024年饶河源国家湿地生态产品价值达12.6亿元,其中蓝冠噪鹛栖息地贡献度占35%;创新“湿地碳汇+生物多样性补偿”机制,2万亩湿地碳汇挂牌交易,年收益400万元;设立1亿元生态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扶持观鸟民宿、蓝冠噪鹛动漫等新业态,形成“保护—增值—反哺”的良性循环。

  2024年10月,石门村23户村民与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签订地役权协议。随着江西省首张自然保护地地役权证的产生,使得石门村村民成为专职护鸟员、护鸟志愿者。村民俞红娟的责任区恰好覆盖蓝冠噪鹛核心繁殖地,她说:“过去种地年收入不足2万元,现在护鸟加开民宿,一年能挣15万元。”

  地役权改革,让村民从“靠山吃山”转变为“护山养山”。这项改革不仅扩大了保护范围,更开创了“政府付费买生态”的新模式,被纳入国家林草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同时,观鸟经济激活了乡村发展新动能。石门村打造“沉浸式观鸟”体验,新建10处隐蔽观鸟棚,配备高倍望远镜和鸟类导览手册;每日限量接待50名沉浸式观鸟客,实行“预约制+专业向导”模式,既减少对鸟类干扰又提升生态附加值。村民陈春红的民宿“蓝鹛栖月”推出“观鸟套餐”,包含闻音辨鸟、鸟类手绘、云观鸟等定制服务,旺季入住率达90%,年收入突破20万元。2024年,石门村观鸟旅游收入达240余万元,较之前增长50%。

  如今,围绕蓝冠噪鹛开发的“鸟类经济”正在破圈出彩。当地与高校合作推出“鸟类DNA项链”,游客可通过扫码查看佩戴环志鸟类的迁徙轨迹;联合文创企业开发“噪鹛抱枕”“飞羽书签”“小鸟玩偶”等20余款产品,年销售额超200万元;“云观鸟”直播平台吸引全球20万粉丝,衍生出的观鸟导游、鸟类摄影培训、观鸟研学、自然教育等新业态,年营收突破800万元。“我们正在申请‘蓝冠噪鹛’地理标志,未来计划推出主题邮票、纪念币、数字藏品等高端产品。”婺源文化旅游集团负责人张林华说。

  全域融合 构建“四季有鸟·全年可游”的生态经济圈

  婺源县以蓝冠噪鹛栖息地为核心,串联起春观鸳鸯、夏赏鹭鸟、秋拍猛禽、冬觅雁鸭的全季观鸟产品体系;推出“鸟类+非遗”体验线路,游客可在观鸟之余参与傩舞表演、灯彩制作、徽剧传承等非遗项目;建设国际观鸟交流中心、蓝冠噪鹛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婺源分中心,吸引伦敦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香港观鸟会等20家科研机构入驻,年产生态研究成果15项。2024年,婺源县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76.2亿元,其中观鸟经济贡献率提升至7.5%,带动2.3万农户增收致富。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婺源县正谋划更大布局:制订《婺源县蓝冠噪鹛保护与发展规划》,建设占地220亩的包括繁育、宣教、科普展示、国际交流合作功能的“蓝鹛乐园”,通过定向修复5年内新增蓝冠噪鹛适生面积9000亩;召开中法蓝冠噪鹛科研交流会,联合英国伦敦动物学会、法国里昂动物园、德国动物学会等合作开展蓝冠噪鹛国际保护研究,打造“一带一路”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平台;探索“极危物种保护+碳关税抵扣”机制,争取将蓝冠噪鹛保护纳入国际碳汇交易体系。

  “当我们在精心守护好一只鸟的同时,其实是在守护人类共同的未来。”婺源县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的实践证明,极危物种的保护是绿色转型的“金钥匙”。如今,蓝冠噪鹛不仅是婺源生态的“金名片”,更成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的“中国样板”,在绿水青山间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文 吕富来 杨军 钟南清)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