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将“行走的思政课”搬到赣鄱大地深处。学子们奔赴宜春市宜丰县天宝乡平溪村、九江市共青城市金湖乡江流村,用脚步丈量红土地,让思政教育在历史现场、乡村振兴前沿、童声笑语中焕发蓬勃生机。
历史现场:在探寻遗迹中筑牢信仰之基
学校党委书记张福庆带领实践队师生前往万家岭大捷纪念园、义峰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及德安革命历史陈列馆开展参观学习活动。硝烟散尽的战场遗址成为最厚重的教科书,师生们凝视斑驳实物,聆听烽火故事,重温抗战时期的峥嵘岁月。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暑期实践队师生参观万家岭大捷纪念园 摄影 吴劲哲
活动中,张福庆现场以《在历史坐标中锚定精神航向》为题讲授思政课,他从民族精神发展和全民族抗战实践的角度,系统阐释了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并勉励同学们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将抗战精神转化为求学奋进的强大动力,勇担时代使命,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暑期实践队师生参观黄沙大捷纪念园 摄影 吴劲哲 昝绪胜
实践队还先后就近就便参观了袁隆平故居、黄沙大捷纪念园等,红色寻访的脚步每行进一步,家国情怀的传承就更深入一步。“聆听着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课本上的文字瞬间有了千钧之重。弘扬伟大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把这份信念融入血脉,化作我攻克专业难题、投身强国建设的实际行动!”实践队员工程管理专业大二学生彭天予动情地说。
行走课堂:在古村活化中践行专业担当
走进国家级传统村落宜丰县天宝乡平溪村,斑驳的白墙、精巧的黛瓦、幽深的古巷构成了学子们天然的实践场。实践队员们穿行于元明遗韵的古建群落,手持记录本和相机,穿梭于历经沧桑的古祠堂、古民居群落之间。镜头精准捕捉了百余帧承载历史光影的古建细节,笔尖细致梳理了近万字的村民口述史和乡风民俗访谈文本。他们深入探访当地罗酒作坊,记录土纸制作的非遗技艺,研究青铜器物的历史印记,体验古老的农耕智慧,在专业视角下,古村的文化脉络与生态价值被系统梳理和清晰呈现。接下来,他们还将撰写调研报告,从建筑活化、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等方面为江西红土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暑期实践队师生在宜丰县天宝乡平溪村调研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情况 摄影 吴劲哲
“平溪村山清水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土建美化工程已初见成效,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文化的点睛之笔,让古村焕发新活力!”平溪村党支部书记道出发展心声。当得知当地有打造文旅品牌及申报省级古树名木项目需求,实践团应声而动,在天宝乡政府林业办负责人的带领下开展实地考察,了解园林古树保护现状,结合村内“醉”美平溪旅游品牌特色,协助拍摄推介宣传片、古树照片与民俗故事板,为省级乡村古树园林项目申报提供影像支持,为村落宣传注入创意活力。同时,实践队员们与当地探讨建立青年文创工作坊、开发特色文旅产品的可行路径。古村新生的蓝图,在青春智慧与乡土需求的深度融合中徐徐铺展。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暑期实践队师生协助当地拍摄古树照片及申报省级古树名木项目 摄影 昝绪胜
“课堂上学的建筑信息建模、保护规划知识,在古村的一砖一瓦、一树一木间‘活’了起来。能运用所学,为平溪村的文化挖掘和项目申报贡献一份力量,看到我们的调研成果、拍摄素材真能派上用场,这种将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践感,太有成就感了!”实践队员土木工程专业大二学生赵一鸣兴奋地分享道。
童心筑梦:在乡间田野播撒希望种子
共青城市金湖乡江流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一堂“建筑科普”课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我们住的‘白墙黑瓦’和北京故宫的‘红墙黄瓦’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祠堂大厅中间要留一块‘天井’呢?”“什么是榫卯结构?”志愿者们巧妙利用带来的古建筑模型和精心准备的图片对比,将赣派建筑的质朴实用与徽派建筑的精致典雅化作一个个趣味横生的问题,详细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技艺与文化内涵。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在志愿者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将一个个榫头敲入卯眼,成功组装起简易的榫卯模型时,专注的眼神和成功的喜悦,成为文化传承最生动、最动人的瞬间。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暑期实践队师生开展“建筑科普”趣味宣讲 摄影 昝绪胜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暑期实践队师生与留守儿童们一同制作漆扇 摄影 昝绪胜
课后,实践队员与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共同体验传统投壶游戏的礼仪之趣、漆扇制作的流光溢彩、植物拓印的自然之美、扭扭棒手工的无限创意。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哥哥姐姐,你们讲得太有趣了!明年一定要再来啊!”孩子们纯真的期盼,是对实践价值最温暖、最真挚的回响。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暑期实践队师生与留守儿童们合影 摄影 昝绪胜
“留守儿童的笑容,是付出最好的回报。”一位队员在实践日志中写道。更多青年学子在行走中蜕变:“田野课堂的魅力远超书本,点燃了我扎根专业、服务基层的渴望。”“未来我要做复兴路上的基石,到祖国最需要处发光发热!”(文 朱天星)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