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墙上画的烫皮,和奶奶做得一模一样!”近日,在赣州市上犹县社溪镇石崇村,徐凤筑小朋友扒着墙根,指着刚绘好的墙绘兴奋地说。连日来,江西水利电力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青音润乡语 推普助振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在该村绘制的墙绘,成了孩子们眼中的“新课堂”,不少小朋友每天都来围观。
实践团绘制“石崇百米画卷” 供图 江西水利电力大学
前期筹备中,团队成员通过线上收集资料、线下走访村民,将当地特色美食文化与农耕文化确定为创作核心——从米酒的酿造工艺到烫皮的晾晒场景,从九层皮的制作步骤到苞米果的馅料搭配,再到水稻插秧、油菜收割的农耕场景,多个主题既扎根乡土,又贴近生活,成为展现石崇村风貌的鲜活载体。
既要画得像,更要传得远。实践团成员发挥专业特长,先根据调研内容完成电子稿设计,再带着颜料、画笔,在洁白的墙面上一步步起形、描边、上色。烈日下,成员分工协作,有的调和颜料确保色彩鲜活,有的精细勾线还原细节,经过数天忙碌,一面面普通的墙面变成了长达百米的“文化画卷”,丰收的稻田、飘香的酒缸、忙碌的农人跃然墙上,成了村里最亮眼的风景线。
更让村民们称奇的是这些墙绘的“科技范儿”。团队成员创新性地引入数字墙绘概念,为每幅作品录制普通话语音解说,从美食的历史渊源到农耕的技术要点,都做了细致讲解。这些语音生成专属二维码后被张贴在墙绘旁,村民和游客扫码就能边看边听,平面画作瞬间变成“会说话的文化展”。“扫一下码,就像有人在旁边讲故事,连城里来的亲戚都觉得新鲜。”村民李女士笑着说。
团队合影 供图 江西水利电力大学
据了解,此次实践活动通过“文化可视化+语言数字化”的方式,让乡土文化从田间地头“走进”公共空间,既美化了村容村貌,又为乡村文旅注入新活力。石崇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智表示,这些墙绘形成了“墙上有画、扫码有声、体验有物”的立体语言生态圈,不仅是乡村美育的生动教材,更提升了村民普通话实践应用能力和本土文化认知度,助力实现推普与乡村振兴的双赢闭环。(文 马浩哲 袁雅思)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