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江西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    滚动
江西答卷:从赣南热土到低空探索的创新之旅
2025-09-23 16:47:22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张震寰责编:尹红燕

  千里赣江,奔流不息。一场探寻高质量发展脉动的旅程,正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生动展开。

  九月赣南,暑热未消。一支由媒体和网络名人组成的调研团踏上江西的土地,开始了一场为期五天的“高质量发展中国行”。从赣州到吉安,再到南昌,一路走来,调研团看到的是一个正在奋力奔跑的江西,一个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的江西。

  赣州起笔:长征源点书写产业新篇

  调研从赣州开始。这座被誉为“红色故都”的城市,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着发展的活力。

  在赣州经开区,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内,各种型号的动力电池样品静静地诉说着这家企业的创新故事。2020年登陆科创板的孚能科技,已成为全球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的领军企业,八年蝉联中国软包动力电池装机量榜首。

  不远处的江西冠英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是另一番创新景象。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链群配+产业大脑+共享智造”的创新模式,为全国特色产业集群提供数智化服务。公司负责人说:“我们已经在全国10个省份服务了50余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为2000多家企业提供了数智改造服务。”

  于都薪传:红土地上的智造跃变

  调研团来到于都,这里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地方。在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高耸的纪念碑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江西卫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的“5G+”智能工厂里,数字化设备高效运转。副总经理刘观秀介绍说:“我们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跨越。”这家企业已成为全国首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三级的纺织企业。

  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智能裁剪设备精准作业。总监邹育才告诉调研团:“我们年产400万件高端女装,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从深圳到于都,这家企业看中的不仅是政策优势,更是老区人民的奋斗精神。

  吉安实践:红色赋能绿色发展

  踏上吉安的土地,红色基因与绿色发展正在这里交相辉映。

  在神山村,村民们的笑脸是最好的发展答卷。

  泰和乌鸡,这一当地特有的“活文物”,正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在汪陂村林下生态养殖基地,村民朱玉华笑着说:“每户年养殖200羽乌鸡,就能创收3万多元。”该县泰和乌鸡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肖志埔补充道,全县乌鸡养殖量已突破1220万羽,产值达71.6亿元。

  钓源古村的蜕变令人惊叹。这个有着11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曾经面临“空心化”困境,如今却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我们坚持‘不埋没钓源、不误解钓源、不淡化钓源’的理念,”古村负责人表示,“让古村走进现代生活。”通过引入品牌业态和精品民宿,钓源古村2024年接待游客59万余人次,实现营收1800余万元。

  南昌创新:智能制造与低空探索

  行程的最后一站,调研团来到南昌,在这里见证了更加前沿的创新实践。

  江中药谷,这个被誉为“最美中国工厂”的生产基地,将传统中药制造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制造基地总经理钟志坚介绍:“我们通过了智能制造成熟度四级评估,是全国首家获得数字化转型三星级认证的制药企业。”

  在液体制剂车间,机械臂精准完成埋瓶、灌装等工序,单线操作人员由传统200人降至10人。智慧仓储系统应用AGV无人搬运车,实现日均20吨原料精准配送。

  最令人惊叹的是江西空中未来科技创新有限公司展示的低空经济前景。总经理助理陶桃向调研团介绍,公司2021年获得“最大的由无人机形成的光源影像”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有效认证无人机编队飞行数量达5184架。

  “我们正在推动低空经济在不同领域中的深度应用,”陶桃说,“从公共安全到智慧城市,从应急救援到私人航空娱乐消费,低空经济正在开启产业新蓝海。”

  江西答卷

  五天的调研,展现的是一幅江西高质量发展的全景画卷。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从红色文旅开发到低空经济布局,江西正在多条赛道上同步发力。

  2024年,江西省GDP达3.47万亿元,培育了118个省级产业集群,其中104个营收超过百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营收达1.15万亿元,居全国第4位。

  更重要的是,这片曾经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红色热土,正在创新驱动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赣南老区到赣中腹地,再到赣北省会,江西人民正在以坚定的步伐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奋勇前进。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红色沃土上,江西正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供了生动实践和宝贵经验。(文 汪婕)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