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江西消息(记者 钟薇):民之所系,政之所向。记者从9月24日举办的“十四五”江西卫生健康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了解到:截至2024年底,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8岁,4年提高了1.2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人均卫生总费用、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等主要健康指标显著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发布会现场
本次新闻发布会由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龚建平发布和介绍有关情况。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江晓斌,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孙常翔,江西省疾控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中坚,江西省中医药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晓辉,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朱世鸣,鹰潭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高华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介绍,江西在全国率先发布全系列健康细胞建设地方标准,连续四年获评健康中国行动考核优秀省份,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2.0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39.62%。基层公共卫生委员会设置实现全覆盖,90%以上村(社区)配备1-2名家庭健康指导员,27个县(市、区)试点居民健康积分管理机制,群众主动健康管理意识稳步提高,文明健康生活方式逐渐成为新风尚。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截至目前,省、县两级财政统筹安排近14亿元实施卫生健康民生实事。免费提供四项产前筛查服务和四项新生儿疾病筛查482.59万人次,为全省生育家庭节省生育支出近5亿元。全国首个以省为单位启动肺癌筛查和早期干预的项目,在筛查出的阳性患者中,早癌占比70%,实现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省、市、县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联互通,互认项目数位列全国第四。在大家关心的“一老一小”方面,启动100家城市社区嵌入式托育机构建设,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5个,比“十三五”末增加197%。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92.4%,每千名65岁以上人口护理床位预计达到21.6张。自2024年起,每年推出“十大惠民举措”,今年又联合医保、药监出台了“三医”协同十大便民惠民举措,让改革发展成果转化为群众看病就医切身感受。
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江西以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为牵引,强化“7+4+N”高水平公立医院联动建设,7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累计平移新技术、新项目944项,填补省内空白199项。以设区市为单元,因地制宜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3个国家试点城市组建9个城市医疗集团,推动建立“以市带区、区社一体”模式;81个县(区)组建92个县域医共体,全部达到紧密型标准,实现一体化管理。以紧密型医联体信息平台为纽带,组建医学检验、影像、心电诊断等五大资源共享中心417个;创新运用区块链技术建成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平台,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机构,互认项目达545项,“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基本实现全覆盖。
针对常见高发的出生缺陷疾病,江西为孕产妇及新生儿免费提供四项产前筛查和四项新生儿疾病筛查,并于2025年将该项目转为常态化民生工作。目前,江西已成为全国范围提供免费出生缺陷防控服务项目最多、防控机制最全、覆盖人群最广的省份之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自项目实施以来,已累计为227.84万人次免费提供了四项产前筛查服务,为254.75万人次免费提供了四项新生儿疾病筛查。共筛查诊断出胎儿畸形、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先天性心脏病等异常情况1.6万例,形成“即筛、即治、即救”全链条服务流程,为全省孕产妇及其家庭节约生育成本约4.95亿元。
为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江西在全国率先成体系实施卫生健康“培英”“强基”“扩容”“补链”“振兴”“海智”六大人才工程项目,联合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开展医疗管理人才职业化培训,形成“6+1”人才体系框架。截至2024年底,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总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比、高级职称占比,分别比“十三五”末增长31.5%、8.3%、1.2%。全省每千人口床位数7.57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3.19人、注册护士数3.91人、公共卫生人员数0.89人、全科医师数0.36人,分别比“十三五”末增长19.8%、37.5%、36.7%、17.1%、90.9%。重大疾病新药靶发现及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经典名方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等4个“国字号”创新平台落地江西。全省重组建设省重点实验室34个,新增建设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6个,比“十三五”增加84.2%。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卫生机构数据汇集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在全国率先建立乡村两级全覆盖的基层人工智能辅助智慧医疗系统,以省为单位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平台建设,做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