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江西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    滚动
山水相逢,古韵交融:黎川探索生态与文化融合发展新路径
2025-09-30 15:11:35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张震寰责编:尹红燕

  一半山水意,一半古城情。在赣闽交界的武夷山脉西麓,黎川县静卧于群山环抱之中。9月25日,“绿水青山生金记·乘文化之舟邂逅历史之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风团走进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探寻这座小城如何将自然的馈赠与历史的积淀,巧妙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生动演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篇章。

  一座古屋,承载文化密码与生态智慧

  在距离黎川县城40多公里的大山坳里,古屋建筑群依水而建,从高处远望恍如一艘巨船乘风破浪,甚是壮观。

  “这座房子的建筑价值非常高,尤其是排水系统更加科学。”黎川县东华山水旅游有限公司经理刘平良是“船型古屋”的资深讲解员,他介绍道,“船形古屋”不仅造型独特,更凝聚着古人的建筑智慧与生态理念,“宅内有36个天井,均匀分布,雨过即干,不留积水。天井深约二寸,用大石条拼砌而成,出水口镂空成铜钱状——外圆内方。更令人惊叹的是,船宅下沟渠纵横,为避免淤泥堵塞,传说主人特意放养了1000只乌龟在船宅下来回滑动,起到了疏通渠道的作用。”

山水相逢,古韵交融:黎川探索生态与文化融合发展新路径_fororder_山水相逢,古韵交融:黎川探索生态与文化融合发展新路径286

“船型古屋”全貌 供图 黎川县融媒体中心

  “船形古屋”坐落于黎川县华山镇洲湖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建筑面积约10亩,共有108间房舍,整体呈船形布局,造型独特、规模宏大。除了文化符号,船屋的选址也与山林环境高度融合。“它是依据山形走势设计的,完全遵循自然规律,没有破坏生态。”刘平良表示,船屋的建筑用材均为就地取材,在资源丰富的当时并未对生态造成影响。如今,船屋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神秘的文化背景,每年吸引8万至10万人次游客前来探访,成了黎川文旅融合的重要IP。

  一道古关,记录历史足迹与生态实践

  黎川的生态底蕴,远不止于一座古屋的和谐共生。位于赣闽交界处的杉关,被誉为“赣闽陆路第一关”,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早于山海关、嘉峪关。这里不仅曾是“晋京官道”的咽喉要地,更见证了深厚的生态保护传统。

  杉关依杉岭而设,现仍保留着儒学改建碑记、闽西第一关、金瓯永固碑、千年龙井等历史遗迹,而更加引人注目的则是杉关的这棵大叶香樟树。1998年,赣闽两省的黎川、光泽等地遭遇特大洪灾,山体滑坡严重,这樟树种植于此。这棵香樟树不仅鼓舞了群众重建家园的信心,更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两山’理念孕育树”。二十多年来,关隘两边的黎川、光泽持续加强生态保护,未再发生大的山体滑坡。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这棵树的故事,也正是黎川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缩影。

  一条古街,唤醒千年文脉与城市活力

  生态为基,文化为魂。走进位于黎川县城区的黎川古城景区,仿佛步入了一幅流动的明清画卷。这座始建于南宋、繁盛于明清的古城,是江西省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街之一,拥有2条省级历史文化街区、34条古巷、150多处明清历史建筑。近年来,黎川县秉持“修旧如旧、彰显特色”的原则,推动古城改造与文旅融合,使其焕发新生。

山水相逢,古韵交融:黎川探索生态与文化融合发展新路径_fororder_山水相逢,古韵交融:黎川探索生态与文化融合发展新路径1201

黎川古城 供图 黎川县融媒体中心

  古城内,黎川书院、孔庙、张恨水旧居、团村战斗纪念馆、古床文化博物馆等文化地标串联成线;非遗手工艺、油画工作室、特色民宿、茶吧书店等业态集聚成片。景区还引入黎川特色产业元素,如油画、陶瓷、中医药等,打造“吃住行游娱购”一体化的旅游休闲街区。

山水相逢,古韵交融:黎川探索生态与文化融合发展新路径_fororder_山水相逢,古韵交融:黎川探索生态与文化融合发展新路径1341

状元巡游 供图 黎川县融媒体中心

  据了解,截至2025年7月底,黎川古城接待游客量约716万人次,同比增长6.5%,成功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等多项荣誉,实现了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从华山镇洲湖村巧夺天工的船屋古建,到杉关隘口象征“两山”理念的大叶香樟树,再到黎川古城熙攘繁华的文旅街区,黎川的实践生动表明:绿水青山是最大的财富,历史文化是深厚的根基。守好这片绿,深挖这方文化,让生态与文化交融互促,才能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生出“金山银山”。(文 汪婕 卢慧)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