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江西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    滚动
以文化之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上饶推进“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走笔
2025-10-14 09:17:33来源:江西日报编辑:尹红燕责编:尹红燕

  2025年初,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全面启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上饶市集结涵盖新闻、宣讲、文艺、非遗领域的48名省级文化导师,组建22人市级导师团队,建立“省级引领+市级补充+本土培育”格局,完善“群众点单+导师接单”机制,深耕“送文化+种文化+育文明”,推动乡村文化“活”起来、乡村文明“美”起来、乡村经济“强”起来、乡村治理“优”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助力产业发展

  “镜头再低点,把晨露沾在茶叶上的光泽拍出来,这才是周坞白眉茶的灵气。”在广信区尊桥乡的一个茶园里,省级新闻导师胡奕靓正指导区融媒体中心记者调整拍摄角度。为了追求画面质感和感染力,她和记者凌晨4时就守在田埂旁,从茶农指尖翻飞采茶到老茶农铁锅翻炒茶叶,完整记录下“白眉茶农的一天”。推出的专题片《谁在金山指尖忙——五一特别敬献》,3天播放量超280万次,不仅打响茶叶品牌知名度,更带动茶叶线上订单激增,月销售额新增75万元,让“上饶白眉”从乡村走向更广阔市场。

  聚焦乡村经济发展,省市级导师以“文化+产业”为核心,针对各地独具特色的产业形态,精准施策、多点发力,积极对接乡村特色产业需求。省级新闻导师陆焕之在广丰区大南镇木绣球基地策划“爱之微马”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助力周边民宿增收;省级文艺导师金力在铅山县河口古镇推行“夜经济文艺计划”,让古镇夜晚焕发生机;省级新闻导师王剑华协助婺源县古村运营公众号,以“村落故事”串联文旅资源,激活古村消费;省级文艺导师何志平在弋阳县发起“弋墨传薪”书法项目,培养本土书法家30余名,还推动书法文创销售额超20万元。

  激活乡村文化

  “咚!咚!咚咚锵!”近日,在鄱阳县珠湖乡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在省级非遗导师李小英指导下,10个孩子握着鼓槌认真学习鄱阳大鼓。今年4月,李小英在鄱阳乡村开设大鼓班,进校园组建“小小大鼓队”,指导孩子用大鼓演绎“垃圾分类”“文明出行”等内容,其创作的《节约新风》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演出视频转发超4.5万次。今年,她还带学员登上省级巡演舞台,让鄱阳大鼓从“老技艺”变“新潮流”。

  鄱阳大鼓的“破圈”并非个例。围绕激活乡村文化生命力,上饶各级导师立足专长、主动作为,以非遗传承守根基、文艺惠民促参与,让乡村文化既有“老味道”,也有“新活力”。省级非遗导师林妍含在信州区开设道情培训班,培养260余名骨干在乡村传唱;横峰县非遗导师周就锋在学校开展木偶戏教学,培育青少年传承人20余名;德兴市非遗导师刘毛崽将矿山元素融入铜雕,赋予传统技艺工业文化特色;万年县文艺导师皮青整理20余首稻作歌谣并教村民演唱,留存农耕文化记忆。此外,导师们联动“爱我上饶 当好主人翁 全民‘艺’起来”展演活动,编排62个原创节目,举办了5个主题专场演出,现场吸引1.2万余人次,线上观众超6万人次,丰富文化供给的同时,进一步激发群众共建共享意识。

  培育文明乡风

  近日,省级宣讲导师林家鑫以“低彩礼”“老人集体过寿”等案例,向村民分享移风易俗做法,倡导婚事新办、丧事俭办,推动3个村更新《村规民约》,还联动文艺导师创排《婆媳和》小品,以文艺之力助推移风易俗新风尚。

  帮乡村制作“文明新风短视频”,在网络平台扩散;组织“文明广场舞大赛”,让村民在舞蹈中践行“文明有礼”“邻里互助”理念;将“生态保护、诚信经营”等融入雕刻、戏剧,以传统技艺承载文明内涵……聚焦涵养乡村文明新风、赋能基层治理,上饶各领域导师打破边界、协同发力,将文明理念转化为村民日常实践,融入乡村生产生活各环节,为乡风文明注入新鲜活力。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上饶统筹各方资源,形成“宣讲+文艺+非遗+传播”合力,让“孝老爱亲、诚信友善、生态环保”文明新风遍布乡村。“爱我上饶 理响饶城”宣讲队伍在全市开展“生活美、家乡美、德行美、文化美、人物美”宣讲2200余场,覆盖14.5万人;“丰声水起”宣讲团将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编成快板、小品,开展宣讲70余场,覆盖1.2万人;“言而有信”宣讲团用“身边事”讲“大道理”,整理移风易俗典型事迹编排情景剧《身边的榜样》,让群众可观可学、入脑入心。

  当前,上饶正扎实推进文化导师下乡工作,广袤乡村呈现出“经济有活力、文化富生机、文明含温度”的鲜活模样。下一步,上饶将深化省市级导师联动机制,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推动经济赋能、文化传承与文明培育深度融合,让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饶城大地愈发绚烂。(孙海红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