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江西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    滚动
数字化工具团体标准发布 赋能零售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2025-08-20 10:06:37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张震寰责编:王悦阳

  8月17日,在南昌举办的“2025年中国零售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创新提升工程实践与展望活动”上,数字化转型成为核心议题。华夏荣耀控股集团首席品牌官、中国商业股份制企业经济联合会特邀副会长程俊指出,面对零售业“成本高、流量少、获客难、利润薄”的共性痛点,数字化工具已成为中小微企业“破局突围的必然选择”。

数字化工具团体标准发布 赋能零售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_fororder_图片2

程俊作主旨演讲 供图 中国商业股份制企业经济联合会

  程俊强调,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国家战略所指,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现实需求。

  行业困局: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

  程俊援引数据称,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注销个体工商户达245万户,同比增长18.7%,超1.2万家零售门店关闭。

  “当前全国仅23.7%个体工商户完成基础数字化转型,全面数字化运营不足10%。”在他看来,国家虽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但广大中小微企业仍面临“不会转、转不起”的困境。“企业需要的不是概念,而是低门槛、易用的工具。”

  工具赋能:团体标准构建技术底座

数字化工具团体标准发布 赋能零售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_fororder_图片1

《消费类数字化工具技术规范》发布 供图 中国商业股份制企业经济联合会

  作为《消费类数字化工具技术规范》起草人之一,程俊参与制定的团体标准为行业提供了技术指南。该标准由华夏荣耀控股集团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共同起草,明确消费类数字化工具的技术要求与服务规范。

  程俊以电子红包工具为例解释道:“它并非简单促销手段,而是基于AI智能匹配、万物互联、实时数据与去中心化分账四大特性,帮助商家将线下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私域资产。”目前相关工具已覆盖全国32个领域、50万商家,下载量超4亿。

  江西实践:数字化驱动非遗活化与产业融合

  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的企业正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率先破局,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者。

  程俊指出,通过应用标准化数字工具,赣企在效率提升与成本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部分企业客户留存率提升30%,研发效率提升50%,而综合运营成本下降15%。

  更为深刻的是,数字化正在重新激活江西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庐山海庐茶博园为例,这个拥有十八年历史的企业通过“茶膳预包装”成功打通了非遗产业化的闭环,将传统的制茶技艺与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完美结合。其创新的“一分茶园认领计划”更是在数字平台的支持下,成功串联起非遗体验、产品定制与文化传播的多维消费场景。

  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传统企业转型上,更在代际传承中绽放异彩。庐山海庐茶博园子品牌“庐囍”茶饮借助AI数据定制技术,将父辈的非遗基因转化为“Z世代”喜爱的茶饮产品。此外,他们正在筹划的“茶田露营派对”,正是数字化时代下传统文化与潮流生活方式融合的生动写照。

  行业共识: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程俊的数字化工具赋能观点在大会上引发了强烈共鸣,与众多领导和专家形成了战略呼应。

  全球服务贸易联盟理事长姜增伟在发言中提出“技术驱动全球零售共生”的重要判断,他强调AI算法、区块链溯源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将重构全球零售格局,企业必须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实现全链路数据互通与柔性生产。

  商务部原副司长吴国华则从消费体验角度指出,摆脱商品同质化困境的关键在于构建沉浸式、社交化的购物场景,这需要数字化工具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江西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王宏光的发言更加凸显了地方实践的特色,他表示江西正在全力优化营商环境,为零售企业提供从认证到营销的全链条数字化解决方案。

  这些观点相互印证,共同勾勒出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清晰路径。多位嘉宾都提到,数字化转型不是单一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需要政府、企业、平台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只有形成良性互动的生态体系,才能真正实现零售业的高质量发展。

  未来展望:数字化需回归人本逻辑

  尽管技术迭代加速,程俊强调“工具是手段而非目的”:“真正的数字化转型必须回归人本逻辑——让消费者获益、让经营者减负、让文化传承增值。”

  他以江西非遗茶企为例说到:“AI数据库量化了茶风味,但核心是让年轻人通过‘茶田露营’、定制茶饮走近传统文化。数字化工具要让传统产业‘轻装上阵’拥抱新消费。”(文 汪婕)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