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江西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    滚动
10万余名教师参加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2024-08-05 17:43:23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张震寰责编:邱观史

  日前,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现场赛在电子科技大学举行。

  以“推动教学创新 培养一流人才”为主题,大赛紧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按照“四新”建设、基础课程、课程思政、产教融合等领域设置7个大组,其中,产教融合赛道为新增赛道,将于今年11月举行,旨在以产教融合课程教学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10万余名教师参加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_fororder_图片1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致辞 供图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在致辞中指出,作为教育强国的根基,广大教师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书育人能力。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勇担立德树人使命,以如盐化水、润物无声的方式开展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高擎教育教学创新的大旗,吹响高校课堂革命的号角,点燃课堂教学变革的星火,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要传承发扬先进经验,把在比赛中积累的创新理念和实践经验带回课堂,传承和发扬在参赛过程中形成的协作与共享的优良作风,带动形成富有创新精神和协作能力的教师团队。

  当前,教育部按照中央部署要求,结合谋划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聚焦高校改革发展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强化立德树人核心使命。

10万余名教师参加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_fororder_图片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致辞 摄影 高成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表示,广大参赛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主动适应教育数字化、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展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改革创新、潜心育人的精神风貌。各地各高校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范式;要深入推进教师教学创新,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本届大赛参与高校、参赛规模再创新高。全国32个赛区1249所高校的104686名教师参加校赛,较上一届校赛规模增长25.8%,覆盖了全部学科门类,并首次吸引了27所军队院校和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内17所学校教师参赛,共计483门课程的1779位教师(含团队教师)于全国赛现场贡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教学盛宴。

  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持续推进,课堂科技感满满。浙江大学参赛教师徐象国主讲的课程是带领学生建设一个未来世界,课程内容包含了能源工程、城乡规划、人类学等跨学科知识,旨在培育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他在课程设计中就是引入和借助多种现代数字技术,使学生将创意进行视觉化呈现,更有助于完成复杂项目设计。

  贵州大学参赛教师贾玉龙也是充分运用虚拟仿真、AI助教等多元数字化手段获取的学生学习数据,为精准把握教学改革方向提供重要支撑。

  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许多老师深挖“本土化”元素,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安徽大学参赛教师白琳将徽商精神与案例内容有机融合;内蒙古科技大学参赛教师张亚竹巧妙利用内蒙古地区太阳辐射特点,激发学生对于建筑环境学的学习兴趣。

  “来自全国高校的优秀教师汇聚四川,展示教学风采、交流教学经验、推动教学创新。”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陈朝先希望全省高校以大赛为契机,充分借鉴和吸收大赛中涌现出的先进教学理念和创新方法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更多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创新;参赛教师持续探索创新,提升教学质量。

  近年来,电子科技大学以“唤起好奇、激发潜能”为核心理念,实施贯穿大学四年的新工科建设“成电方案”和“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新工科与一流本科教育“升级工程”,不断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该校校长胡俊希望学校教师将大赛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创新实践中,不断提升育人智慧、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质量。

  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将于2025年由北京理工大学承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张耀天表示,北京市教委将汇聚合力、精心筹备,搭建科学完善的工作平台,提供优质高效的赛事服务,举办一届高标准、高质量、高成效的大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李楠主持闭幕式,学会副会长张大良、姜恩来,监事长孙维杰,副秘书长吴英策以及各省(区、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地方高教学会、各赛区高校等相关负责同志出席闭幕式。(文 李薇薇 马海君)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