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江西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特色产业   |    热点专题    |    滚动
“钨都”涅槃——看大余县如何推动钨产业转型升级
2025-08-11 10:11:04来源:江西日报编辑:尹红燕责编:尹红燕

  葱茏时节的庾岭大地,绿意浸润着山山水水。西华山国家矿山公园里,当年采矿留下的斑驳矿坑已被苍翠草木覆盖,山风拂过,松涛与远处工业园区的生产律动交织成独特的交响乐——这是“世界钨都”大余写下的转型乐章:从“一挖了之”的资源依赖,到“绿智高”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一块钨的涅槃,映照出传统资源型城市的突围之路。

  作为世界钨业发祥地,大余曾因钨而兴。然而,随着资源禀赋变化、环保要求提升,“挖钨、卖钨”的老路越走越窄。近年来,大余县锚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全力推动钨产业全链条升级,构建起覆盖“采掘—粗选—钨精矿—仲钨酸铵—氧化钨—钨粉—碳化钨粉—硬质合金—刀钻具—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今年上半年,该县40家钨及有色金属规上企业实现营收42.42亿元,同比增长21.5%。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一场脱胎换骨的产业革命。

  从“黑烟囱”到“绿工厂”,让钨产业“呼吸”更清新

  清晨,金色阳光洒满江西翔鹭钨业有限公司厂区,屋顶的光伏板阵列辉映着柔光,与四周绿植相映成趣。步入现代化的粉末生产车间,地面光洁、空气清新,数台全自动十五管还原炉安静运转,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温度、压力等关键参数。这整洁、智能的生产场景,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钨冶炼“黑烟滚滚、粉尘漫天”的刻板印象。

  “以前工人在钨矿厂干活,要戴着厚厚的防尘面具,下班时鼻孔、耳朵、脖子却还是黑的!”老技术员钟永平说,在依赖燃煤窑炉冶炼钨的年代,高大的烟囱日夜喷吐黑烟,车间里烟尘弥漫。如今,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省级“绿色工厂”的翔鹭钨业,正以科技为笔,书写绿色冶炼新篇章。

  “我们采用全自动氢气还原系统,用清洁氢气完全替代传统碳还原剂,同时以电加热彻底取代燃煤加热,反应产物只有高纯度钨粉和水蒸气,从源头杜绝了污染。”该公司副总经理黄磊介绍。车间环境焕然一新,工人们身着整洁工装,只需在电脑前监控运行参数。

  绿色转型,不止于“去黑烟”,更在于系统性的能效革命。抬头望去,企业屋顶的光伏板构成另一道风景线。“年发电量达306万千瓦时,可以满足厂区部分生产线用电需求。”黄磊自豪地说。此外,在各车间里,高效节能电机比传统设备节电15%,智能风机随温变速,变频系统降低了高压反应釜、还原炉等大功率设备能耗……“一年节约用电约320万千瓦时,折合400吨标准煤当量。”黄磊精准地算着这笔“绿色经济账”。

  翔鹭钨业的绿色发展实践,是大余县铁腕推动钨产业绿色转型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大余县紧扣《江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及《赣州市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2021—2025年)》,以政策与资金双轨驱动,系统性重塑钨产业绿色格局,着力构建“采矿—选冶—废料再生”全产业链循环体系,大力推广废水循环利用与固废资源化技术,有效回收钨合金废料、安全处置钨渣,助力“世界钨都”迈向绿色发展新征程。

  “实践证明,绿色不是负担和成本,而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大余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曹建福表示。目前,全县已有8个矿区入选省级以上绿色矿山名录,3家企业获评省级“绿色工厂”;2021年至今,累计完成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面积3758.72亩。

  “数字大脑”赋能智能制造,让“工业牙齿”更智慧

  在赣州金上精密刀具制造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一场“静默革命”悄然进行: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高速运转,机械臂精准抓取工件,8名技术员从容监控着130台设备——车间日均产出1万支刀具,告别了传统制造的人头攒动与喧嚣。

  “与过去的生产方式截然不同。”该公司负责人彭岳手持一支直径仅5毫米的精密铣刀介绍:“这类精细活曾依赖老师傅半手工研磨,日产量有限,合格率仅75%左右。如今,智能化生产线24小时运转,合格率跃升至99.5%以上。”

  变化的关键,在于给“工业牙齿”装上“数字大脑”。在车间数据中心,制造执行系统如同“智能调度员”,实时分析设备数据:哪台机床该换刀具了,哪道工序进度滞后了,系统会自动预警并调整。“柔性生产能力的提升尤为关键!以往切换产品型号需半天调试换装,如今系统能‘读懂’设计图纸,自动生成并切换加工程序。”彭岳说。

  这种“智慧”,让金上精密的产品畅销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在汽车制造业,其生产的硬质合金铣刀被用于发动机叶轮流道的修光;在船舶工厂,硬质合金旋转锉则用于精密倒角及毛刺清理;而在医疗美容领域,硬质合金旋转锉也用作牙科及美甲工具……“今年上半年,产出精密刀具超100万支,实现产值1500万元。”彭岳透露,正在推进的二期项目将建设智能化研发中心和数字化生产线,达产后,高性能刀具的年产能将跃升至240吨。

  金上精密的“数字跃迁”,源于大余县夯实的“数字基座”。近年来,大余着力构建县域“钨产业大脑”,积极搭建“5G+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力支持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为设备互联、数据实时采集与分析提供强大支撑。

  如今,数字化、智能化已成大余工业“标配”:全县79家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6家获国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级以上认证,2家获国家“数字化成熟度”二级认证。“从‘制造’到‘智造’,不仅是效率倍增,更是价值链的整体跃升。”大余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党组书记邱荣金总结道。

  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让每一块钨“物尽其用”

  在江西省三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展厅,沉甸甸的钨矿石、色彩多样的精加工钨粉、精密的异形钨钢模坯及零件,直观串联起钨的“价值跃升链”:从每吨十余万元的黑钨精矿,到单价上千元的定制模具,再到每套数万元的航空航天零件,价值实现了大跃升。

  “这就是钨的‘变形记’。”该公司总经理邓仁辉拿起一件造型复杂的异形钨制品介绍道,“这玩意儿以前靠切削加工,材料浪费严重,现在采用精密模压结合数控车床、粉末注塑成型技术,直接把钨粉‘捏’成形状,材料利用率超过95%,交货周期更是缩短3至6天。”

  三特新材料深耕的“钨钢非标定制”领域,正是大余县推动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方式之一。“通过层层的精深加工,钨精矿从深埋的岩石中到工业的实际应用,被赋予了更高价值。”公司负责人钟翔凤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已达2000万元,全年营收预计超5000万元。

  这种“增值术”,离不开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力。在大余,一条从矿山到终端产品的“钨产业链图谱”清晰可见:漂塘、下垄等上游矿山坚持“绿色开采”、智能选矿,不断提升钨精矿品位,保障优质原料的供应;翔鹭钨业、金钻钨钼等中游企业“精耕细作”,突破高纯、超细碳化钨粉等制备技术,不断提升材料性能;金上精密、三特新材料等下游企业聚焦高端数控刀具、精密异形件定制,“精雕细琢”,打造终端产品。如此环环相扣,让每一块钨都“物尽其用,价值最大化”。

  “单打独斗难成大业,靠的是产业集群的聚合力量。”大余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温斌介绍。目前,园区已集聚钨产业链企业超百家,形成“矿山绿色开采—智能冶炼加工—精深高端制造—资源高效回收”的完整生态闭环。大余有色金属新材料(钨新材料及应用)产业集群成功入选2024年江西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大余工业园区荣登“中国产业园区创新力百强”榜单。

  在这片土地上,钨不再是简单的“矿石”,而是变成了航天器的“骨骼”、芯片的“血管”、精密机床的“牙齿”——一块钨的旅程,写满了“钨都”向“智造高地”的跨越。这场“绿智高”转型的实践证明: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只要敢闯敢试、勇于创新,就能焕发新生机、开拓新空间。

  “世界钨都”的答卷还在续写,而它的每一笔,都蘸满了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专家点评

  陈颢(江西理工大学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大余县的转型实践为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其一,全链布局破瓶颈。产业突破初级加工模式,向中高端深度延伸,构建了从矿山采掘到高端制造、再到循环利用的钨产业完整闭环,极大提升了整体效益。其二,创新驱动促跃升。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将尾矿、废水治理等挑战转化为增长点,特别是钨渣综合回收等关键技术突破,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变废为宝”的价值创造。其三,绿色引领谋长远。大余以实践有力证明,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塑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其清洁生产模式与绿色矿山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推广意义。展望未来,建议大余持续聚焦高端人才引育、自主品牌打造、产业链韧性强化,全力建设全国钨产业创新高地。同时,增强国际视野,密切跟踪市场动态,加强风险预警与应对,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与持续竞争力。

  记者手记

  转型路漫漫,艰难但坚定

  行走在大余,西华山国家矿山公园的盎然绿意,与硬质合金车间的精密节拍,交织成从“吃资源饭”向“点石成金”跃迁的雄浑乐章。翔鹭钨业的“绿色能源”、金上精密的“智能车间”、三特新材料的“高端定制”,共同勾勒出大余钨业向“绿”而生、向“智”而强、向“高”而攀的清晰轨迹。这份厚重的转型答卷,彰显着当地党委、政府谋深虑远、持之以恒的战略坚定,映照着企业敢为人先、锐意创新的执着魄力。它昭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路,纵然山高水长,只要锚定高质量发展航向,笃行新发展理念,勇立变革潮头,就能将资源禀赋淬炼为持久竞争优势,在时代大潮中开拓更为辽阔的新境界。(叶相发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海光)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