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寻乌,群歌缭绕。日前,赣州市寻乌县第二届群众歌唱大赛小组赛圆满收官,线上线下观看人数突破40万人次。这场文化盛宴,正是寻乌以文润城、以文化人的生动写照。
从毛泽东寻乌调查唯实求真精神的薪火相传,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创新引领;从文艺精品的持续涌现,到文化惠民的浸润人心,寻乌正以文化为笔,绘就“理论扎根、红色流淌、文明绽放”的和谐美丽画卷。
理论铸魂 让真理之光照亮乡野
“寻乌河水波连波,一法一规总关情……”清晨的澄江镇汶口村,“山歌老王”王焕平手持竹板,在围屋里开唱。自编的山歌里,有政策法规,也有村规民约,村民们围坐聆听,不时跟着哼唱。
作为毛泽东寻乌调查的发生地,寻乌始终坚持传承唯实求真精神。
近年来,当地深挖红色资源,搭建起多层次理论传播平台。纪念毛泽东寻乌调查90周年、95周年理论研讨会高朋满座,“大兴调查研究 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思想碰撞,一本本寻乌调查理论文集成为研究实事求是的鲜活教材。
创新理论传播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广播剧《走过一村又一山》以寻乌调查为背景,在广播电台多轮播出,让听众在剧情中感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寻乌调查故事》系列微视频登上“学习强国”总平台,用网络语言讲透“调查的技术”;《践行唯实求真 办好民生实事》入选党史学习教育案例选编,《毛泽东寻乌调查的实践与启示》获赣州市社科优秀成果奖,理论与实践的交响在寻乌愈发嘹亮……寻乌用一个个鲜活的文艺作品,让理论宣讲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文脉赓续 让红色基因焕发新生
在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来自深圳的红培学员凝视着95年前的商号数据感慨道:“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唯实求真的态度,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的精神。”
为深入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先行区建设,寻乌出台唱响“红土风”品牌系列文件,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健全专项机制,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抓落实,构建起“党委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则,通过专项资金、专项债券、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恢复历史原貌,完善软硬件设施,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圳下战斗旧址、罗塘谈判旧址等“一馆七址”项目实现“有旧址、有故事、有展示、有文物、有讲解、有课程”的全要素升级。
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让老区焕发新活力。在长宁镇三二五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昔日的背街小巷变身红色文旅街区,客家小吃摊位前游客络绎不绝。目前,寻乌中央红色名村已增至4个。
寻乌还与井冈山干部学院、深圳市委党校等单位共建现场教学点,与20多家粤港澳大湾区文旅企业、研学机构达成红色研学合作机制,共同搭建开放共赢的红色教育大平台。2023年以来,逾万名学员在寻乌感悟初心。
惠民润心 让文化阳光普照城乡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话剧《叩响》在上海大宁剧院火热上演。这部以寻乌调查为题材的作品,已在北京、长沙等多个城市巡演42场。
文化惠民,既要“送”也要“种”。寻乌县累计建成18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73个农家书屋。三二五文化客厅、强国社区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成为群众的“精神粮仓”。
近年来,寻乌扎根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等本土资源,创作的一批文艺精品叫好又叫座。客家民俗歌舞剧《醉美·客家》道出客家儿女的奋斗史,歌曲《寻源东江》唱响生态守护的情怀,原创非遗舞蹈《十二景灯》再现客家民俗的灵动……
“以前农闲时就打牌,现在村里有了文化广场,天天能跳广场舞、看演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澄江镇汶口畲族村村民凌四娇的话,道出了百姓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眼下,寻乌调查・有书有戏有故事品牌活动已举办81场,书香读书会、寻乌故事会、民俗展演吸引了9万余人次参与;乡村音乐会、村BA、百香果文化节轮番上演,群众从台下观众变成台上主角。
文明引领 让实践之花绽放基层
夜幕降临,寻乌县城的“文明夜市星期六”热闹非凡:志愿者免费理发,律师解答法律难题,文艺骨干教唱山歌……
近年来,寻乌县探索出“共建共享、多元融合”的文明实践新路径。寻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46”机制让文明实践接地气、有活力——“夜间模式”点亮城乡夜晚,“假期模式”丰富孩子生活,“共享模式”整合多方资源,“文明实践+快递”“文明实践+童心港湾”等创新形式,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社会参与。眼下,80余场乡村音乐会等“领题活动”引爆群众参与热情;志愿服务积分制让5000余名志愿者活跃在城乡,“要我参与”变“我要参与”。在澄江镇,谢屋村村民组建的“联村共治 法润乡风”志愿服务队,常年开展环境整治、矛盾调解,成为文明乡风的代言人。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今日寻乌,正以文化之力,推动老区高质量发展,书写新时代的精彩答卷。(邓宾岚 王宏伟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鄢朝晖)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